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点点滴滴总关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市人民政府设置饮水站为民造福

作者:特邀撰稿人 吉朋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9-26 星期二

    夏季虽过,天气尚热,人易出汗,及时补水至关重要。“补水”,现在看来是个非常简单的事,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对奔波谋生的底层劳动人民来说,饮水是个大问题。比如在天津,居民最早是直接饮用河水,近代自来水厂出现以后,便主要依靠分布在全城各处的水铺。而这些水铺实际上是自来水厂的分包商,以赚钱为目的,并不会无偿提供饮用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天津人民日常饮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实施福利救济 冲要街道设饮水站

    据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1950年七八月间,天津市民政局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在全市冲要街道设立了30个饮水站,向劳动人民免费提供开水。开水由临近的水铺供应,政府为其提供1吨原煤作为补偿。从1951年开始,这项工作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天津分会承担起来,饮水站的管理成为该会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及其各地分会,是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群众性救济组织,宗旨是“团结并领导全国从事救济福利事业之团体及个人,协助政府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节约,劳动互助,以推进人民大众的救济福利事业”。饮水站完美地体现了这个宗旨,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福利救济事业的典范。

    天津设立饮水站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天津救济分会负责前期筹划、中期检查、后期总结,并筹措一部分经费,不足之数由政府补助。具体的承办者是救济分会下属的各福救团体,包括10个会馆和4个慈善组织,其中又以会馆为主。当时天津尚存10个会馆,即闽粤会馆、浙江会馆、江苏会馆、安徽会馆、广东会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云贵会馆、怀庆会馆及安徽庐阳公所。这些会馆是各地旅津人士建立的同乡组织,大部分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它们经历了日伪时期、国民党时期的压榨剥削和社会动荡,在经济上已经不同往日,但仍然怀着极大的热情加入饮水站的工作中。例如,在1951年6月,救济分会专门召开了夏令饮水站筹备会,各会馆当场就将所需大部分款项捐齐,并派出专人负责饮水站的日常管理。

1951年与1952年的夏令饮水站饮水人数及消耗水量比较统计图表

1952年的《天津市各区饮水站分布图》

    当然,仅靠福救团体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饮水站的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却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饮水器具不仅需要经常清洁,还要防止有人偷窃;饮水站旁经常有儿童嬉戏玩闹,容易发生烫伤事件;水桶需要加盖置锁,以防奸特分子投毒,并保持水的清洁;饮用水消耗很快,需要及时补充等。所以,饮水站工作从筹备开始,就联合了水业公会、公安机关、区政府及街道办事处等,各担使命,分工合作。具体安排是:水业公会负责组织水铺供水、清洁刷洗饮水用具;区政府及街道办事处负责饮水站的选址;派出所派出警力负责饮水站的安全,防止奸特分子投毒,并负责保管饮水器具,遇到水供应不及时时出面协调等。1952年,与水站有关的单位达到45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饮水站受到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认可,饮水人数也逐年增加。据统计,仅1955年7月、8月两个月就“达到123万余人次,提供开水近113万加仑”。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水业公会和各会馆等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当时,各系统的福利设施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如运输工会在工人较多的地方设置了锅炉,终日烧水给工人饮用,全市共有40处;各码头也设置了饮水桶,保障工人饮水便利。从生活情况来看,人民收入也有所增多,生活水平随之提高,花钱买大碗茶喝的劳动者也逐渐多了起来。基于这种情况,天津市人民政府和救济分会结束了饮水站的工作。

提供“救急水” 用心服务百姓

    虽然新中国成立前也偶有慈善团体设置饮水站,但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形完全不同。据档案史料记载,当年有一个小贩回忆说:“过去也有饮水站,光放在这里一口水缸就完了,刮很多尘土,也没有人管。”设立饮水站者或力不能及无法持续,或用心不纯只为沽名钓誉,并非真心为下层民众着想,因此所设饮水站大都不注重卫生,并且在数量、频率上完全无法满足需要。而新中国成立后的饮水站,是在用心服务于劳动人民,认真做好这项工作。为了做好饮水站工作,保障好广大人民用水便利,天津救济分会每年都会认真调研,根据群众流动情况适时调整饮水站位置,增加饮水站数量,并且时刻关注器具卫生和群众的健康。比如在1951年,饮水站还精心为群众准备了防暑药,其中包括万灵子母丹807袋、救急丹290瓶、十滴水290瓶、药茶580袋,共救助贫苦市民及军人家属593人。此外,天津救济分会规定,饮水站“如遇有重病或在路上发现疾病者,当可用电话通知红十字分会马上去救护车,协同大夫治疗”。1954年,政府还特地为水站增添了消毒设备。

    天津市所设的饮水站是真正为群众着想,所以真正解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难题。当时的三轮车工人亲切地将饮水站称为“救急水”,因为饮水站提供的是白开水,分布广泛,他们拉车到哪里都有安全的水喝。其实,“救急水”本来是一种治病的药,三轮车工人们说:“我们喝这白开水不得病,而且各处都有饮水站,又可救急,所以我们说这是‘救急水’。”饮水站让劳动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新旧社会的不同。一位当年拉过三轮车的工人曾说:“烧开了清洁的水来供给我们喝,这真是在旧社会没有见过的事。想起在反动统治时期,谁拿三轮车工人当个人看呀!”据档案记载,天津第三区第九居民委员会曾致函天津救济分会,其中写道:“水站可以便利和及时解决劳动人民饮水问题,是政府对人民身体健康的照顾,过去反动统治时期,没有这种设置,因为他们对劳动人民是剥削压迫的,更提不到对人民身体随时注意他的健康了。在今天政府是多么照顾的周到!”对老百姓来说,饮水站使他们切身体会了来自政府的关怀,在与旧社会的对比中,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对新社会和人民政府的认同感。

    当时,有很多饮水站主动延长了供水时间,有的饮水站还购买了鲜姜放在水桶内,以免喝水的人闹肚子。而且,饮水站附近的商户也受到了感召,比如,一区老美华鞋店、中华茶园的两位职员,不但对饮水站的饮水用具及时做好清洁,且在供水不及时烧开水供应。最受益的普通劳动者更是对饮水站倍加爱护,他们有的主动保护饮水器具、有的帮助运水、有的在供水不及时时还主动挑水补充。饮水站附近的群众、擦皮鞋的小商贩、三轮车工人等也都加入自觉维护水站管理工作中,他们主动打扫水站环境卫生,维持水站秩序等,充分发挥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精神,呈现出与旧社会迥然不同的和谐、团结景象。

    小小的饮水站,体现的是新旧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执政理念。正如天津市救济分会在饮水站工作总结里所说的,“这正证明《宪法》所指示我们的:‘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和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与重要性”。饮水站虽然只存在了数年时间,但其在新旧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对群众的思想转变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其贯穿始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都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文中所示档案为天津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9月22日 总第4039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