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映照当下 指引未来

——感悟电力档案里的匠心传承

作者:吕梦婕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9-25 星期一

    眼前摆放着的,是两件档案。

    一件是45年前的——它记录了1978年5月,波涛滚滚的长江下,南京过江电缆线路110千伏热燕线发生故障,由于个别修复技术我国尚未掌握,电力工人便采取原始的办法将问题解决。

    一件是刚归档的——它记录了2023年3月,南京惠民大道220千伏下中、下晓线杆线迁移入地工程顺利完工。该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安全风险大,在精密机械、能工巧匠、智能物联技术的支持下,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在居民“零感知”的情况下迅速完成杆线迁移工作。

    透过这两件档案,我们看到一代代电力人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精气神,看到电力事业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一件件电力档案,让我们看见了历史,为我们指引着未来。

长度与广度

    打开一卷卷浸染着历史痕迹的电力工程建设档案,我们看到电力事业的长度与广度。

    一卷卷电力档案丈量着电力事业的长度。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条110千伏过江电缆在南京竣工投运;2001年,南京220千伏大行宫输变电工程投运,电缆进出电规模时列全国第一、亚洲第三;2020年,随着南京110千伏河圩2号线和城圩2号线的成功送电,全国最大规模的高压电缆入廊工程全面投运……从电力档案中,我们看到一代代电力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的坚守和不骄不躁、永葆初心的品格。

    一件件电力档案延伸了电力事业的广度。20世纪80年代,高压电缆的安装和检修关键技术还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南京的所有电缆工程都由外国人施工。40年来,南京电力人奋发向上,通过自主创新书写着一个个第一:成功建设并投运国内首个大型地下通道及电缆网精益化管理系统、成功将南京建成“国际一流高压电缆精益管理示范城市”、在南京江北新区打造了全国首个电缆数字化运检示范区……现如今,更多的第一还在不断被创造着。

    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电力档案是电力人的无价之宝,凝聚了不忘来时路、奋斗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宏大与微言

    档案的魅力,在其宏大,也在其微言。

    翻开一件件电力档案,我们由衷自豪——新中国的伟大变革中活跃着电力人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电力人奋发图强,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供电公司积极扛起责任担当,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4月,南京供电可靠率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翻开一件件电力档案,我们深深赞叹——南京有这么一群“上天入地”的电力人。有的人一年365天中250多天扎根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电缆管道中锤炼技能、潜心钻研、攻坚克难;有的人日复一日用玻璃片打磨切割电缆,拇指和手掌相连的关节变形突出将近90度;有的人由于长期窝在狭窄电缆通道内封铅焊接,需要定期排铅排毒,手上有不少烫伤疤痕……

    电力档案的宏大与微言,为我们描述了真实、可信、可感、可爱的电力事业的整体面貌和生动细节。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唯有不忘过往,事业才能得以发展,精神才能得以永恒。这是电力档案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传承与新生

    翻开一件件电力档案,我们看到了一代代电力人的传承。

    20世纪90年代,珠江路变电站进行电缆安装,这是当时南京公司自主安装的全省最长的一根电缆。老一辈电力人孙维路参与了这项工程,并指导完成了“转弯滚筒组”“大截面电缆打弯机”等4项发明专利。陈德风在孙维路的指导下,技术不断精进,取得了江苏省第一张国际认可的高压电缆安装资质证书,之后更带领团队实现了南京市第一次无外方支持、独立完成的高压电缆工程施工。吕立翔在陈德风手把手的指导下,成为电缆专业技术骨干,深耕高压电缆建设、运维、检修工作22年,在省内率先完成“220千伏沈古电缆接头更换维修”“220千伏秋高线大长度电缆敷设施工评审和验收”等重点工作。

    前路的方向何处寻?答案是在悠悠档案的一纸一字里。档案工作使传承之树葳蕤常青,让初心使命焕发生机。从档案中,我们看到一代代电力人于栉风沐雨中走前人未走之路,解前人难解之题;看到一代代电力人不断传承“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激发电力事业发展的澎湃动能。因有传承,始有新生。做好档案工作,让历史映照当下,指引未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9月21日 总第403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