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躬身兰台 行将致远

作者:刘亚梦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9-18 星期一

    从事档案工作之前,“档案”二字于我不过是纸上的一句定义——一般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抑或是脑海中所能浮现的画面——档案工作人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对文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形成了一摞摞黄色牛皮纸袋,这些袋子静静地躺在档案室的陈列架上,连偶尔照在架子上的阳光也仿佛停止了跃动,光影中透着安静与厚重。直到我真正开始从事档案工作,才在工作的浸润中越来越感受到档案的厚重底蕴,懂得了它的热烈鲜活,沉醉于它的勃勃生机。时至今日,我可以自豪地说,档案里有异彩纷呈的世界。

    档案的历史说来话长,早在“档案”二字出现前,它的踪迹便隐见于绳结、甲骨、金石、缣帛布匹之中。我国历朝历代关于档案的称谓有所不同,从“册”到“中”再到“典籍”等,不一而足。到清代,“档案”一词与如今之意已基本一致。无论其名称谓何,档案记录历史、留存记忆的性质从未改变,它一直是历史与岁月的真实印证。

    一页纸很轻,但一件档案却重若千钧:它跨越时空,将过去、现在、未来紧紧系于一处,永不褪色的记忆在纸页上闪光,留给后人无尽的启示。拿我参与的校史编撰工作来说,学校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需凭借档案去串联,最终形成实事求是的文稿。在编撰过程中,细细品读每一件档案,我被档案中记录的一位位教师的事迹所感动。他们从青葱到白发,从青年至暮年,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档案记录着他们无数日夜苦熬的心血,镌刻着他们取得的不凡业绩。我更加深切地感到,档案不只是一个国家、一所学校的历史,更是一个个人的历史,它虽无声,却是如此震耳欲聋。

    学生在研读校史时,和我有着相同的感受。他们说,研习校史的过程仿佛推开了时光之门,重走了一遍从建校至今的奋斗之路,更深刻地感悟和触摸到了学校的精神气质。这让我想到清华大学参与制作的电影《无问西东》,影片中声像、实物等档案的运用让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变得更为可触可感,可以说是高校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优秀案例。现在,许多高校建设了专门的档案网站,开辟了“名师名课”“校史中的今天”等专栏,并积极挖掘特色档案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我所在的高校也不例外,正在积极开展档案开发利用服务,我愈发感到档案永恒的生命力,也为自己是一名档案工作者而自豪。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9月14日 总第403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