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杨杏佛遇刺案的来龙去脉

作者:冉 微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9-05 星期二

    1933年6月18日清晨,一辆敞篷车缓缓驶出位于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331号(今陕西南路147号)的中央研究院出版品国际交换处大门,随后减速右转驶入亚尔培路。此时,突然传来“砰砰”两声枪响,紧接着从路旁暗处窜出来4名灰衣人,继续举枪向车内射击。车内人员皆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而后座一名中年男子受伤最为严重,其前胸、左腰等处均被射中,在送抵医院时已不治身亡。这位惨遭刺杀不幸遇难的正是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

力争民权 惹杀身之祸

    杨杏佛(1893—1933),名杨铨,又名宏甫,字杏佛,江西清江人。青年时期的杨杏佛即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于辛亥革命,后公派赴美留学,先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学习。留美期间,他与赵元任、任鸿隽等人共同创办了《科学》杂志。该杂志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杨杏佛任编辑部主任并经常撰稿。之后,他们又组织成立我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民间社团——中国科学社。

    1918年,杨杏佛学成回国,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24年,他到孙中山身边任秘书,陪伴孙中山为革命事业奔走南北,并立志践行新三民主义。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杨杏佛创办《民族日报》,“以唤醒中国民族之自觉”。他每日撰写一二篇社论,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揭露封建军阀投降媚外的丑恶行径。1926年7月,杨杏佛担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积极推进国共合作。1927年春,他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策应北伐战争。起义胜利后,杨杏佛当选上海临时政府常务委员。1931年,杨杏佛赴江西实地考察苏区红军现状,后在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向世界客观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国民党当局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紧对苏区红军的“围剿”,同时残酷镇压抗日民主运动。许多革命志士、爱国青年被逮捕、关押甚至惨遭杀害。为营救被非法逮捕和关押的爱国志士,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人于1932年12月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杨杏佛任总干事,并主持日常工作。之后,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其他进步团体一起组建“国民御侮自救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揭露和抗议时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枪杀镇江《江声日报》主笔刘煜生的暴行;成功保护和营救了陈赓、罗登贤、廖承志、丁玲、潘梓年等中国共产党人以及许德珩、侯外庐、马哲民等进步师生。杨杏佛参与的这些活动,是对进步力量的极大支持,因而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惮和仇恨,他屡次遭受威胁恐吓,直至引来杀身之祸。

不幸遇刺 引群情鼎沸

    杨杏佛遇刺事件,震惊了社会各界。1933年6月19日,《申报》撰写文章《杨杏佛昨晨被暗杀》,详细报道了杨杏佛的遇刺经过。宋庆龄代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表声明,愤怒谴责国民党当局的法西斯暴行。她说:“这些人和他们所雇佣的凶手以为单靠暴力、绑架、酷刑和暗杀就可以把争取自由的最微弱的斗争扼杀……但是,我们非但没有被压倒,杨铨为同情自由所付出的代价反而使人们更坚决地斗争下去,再接再厉,直到我们达到我们应达到的目的。杀害杨铨的刽子手们要明白,政治罪行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应有的惩罚!”

    20日清晨,杨杏佛公祭仪式在中央研究院举行。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泣不成声地说:“中央研究院之得有今日,先生之力居多。今先生以勇于任事、努力服务之人,而死于非命,同人等之哀悼为如何!人孰不死?所幸者先生之事业,先生之精神,永留人间。元培老矣,焉知不追随先生以去?同人等当以先生之事业为事业,先生之精神为精神,使后辈青年学子有所遵循,所以慰先生者如此而已。”

    20日下午,杨杏佛入殓仪式在万国殡仪馆灵堂举行。宋庆龄、沈钧儒、鲁迅、史沫特莱、伊罗生、洪深等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员及各界人士百余人前往吊唁。入殓仪式结束后,鲁迅奋笔写下七绝《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此时,正在浙江杭州的郁达夫也通过诗歌表达哀悼:“风雨江城夏似春,闭门天许作闲人。恩牛怨李成何事,生死无由问伯仁。”得杨杏佛救助刚被释放不久的许德珩听闻噩耗,写成《哭杨杏佛先生》:“天暗暗兮我心悲伤!血洒江南兮众情激荡!此仇必报兮时间不长。百倍以偿兮何时?宋蔡心情兮可想!泪落京华兮此日。雪耻到来兮地覆天翻!”

    7月2日,杨杏佛葬礼在上海举行。亲往吊唁的有何香凝、蔡元培、沈钧儒等二三百人。因其为中国科学社首创者,他的灵柩上便覆中国科学社社旗,并由科学社社友王琎、胡刚复等扶灵前往霍必兰路永安公墓下葬。全体吊唁者环绕墓地三鞠躬,向这位伟大的民主斗士致哀告别。

层层受阻 致悬案未破

    杨杏佛遇害当日,蔡元培即请律师吴凯声“代表家属进行法律上的追究”。中央研究院一纸“请予饬属缉凶”的电文也火速发往南京国民政府,得到的回复却是“应交行政院饬属缉凶”。而行政院则表示,已电令上海军警当局从速缉凶。如此兜兜转转,又经数次催促恳请,直至6月底,此案竟未有丝毫进展。

    7月2日,杨杏佛之兄杨鑫请中央研究院出面,并特聘律师以家属名义再次上呈南京方面,迫切请求缉拿元凶。行政院回复“此案迄今已将旬余,凶犯仍未缉获,颇为遗憾”,并称已交由上海市政府公安局负责办理。

1933年,杨杏佛之兄杨鑫、子杨小佛为请侦缉杨杏佛遇刺案凶手致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之后的几个月,杨鑫、杨杏佛之子杨小佛及律师多次与行政院交涉,因为案发地在法租界内,请“饬外交部向上海法租界当局交涉,迅予严密侦缉,以彰法纪而平冤抑”。但他们的恳切诉求都石沉大海,未激起丝毫波澜。直至11月27日,行政院的批复才姗姗来迟,表示“已交司法行政部转饬该特区法院严予缉凶”。上海市政府则表示,因案发租界,已训令公安局协同租界当局严缉凶犯归案法办。

    其实,此案的“蛛丝马迹”非常明显。据《申报》报道,案发后,一名凶犯仓皇逃窜时跑错方向,没赶上接应的汽车,被同伙一枪击中手臂,又自杀未遂被捕。经医院抢救,嫌犯脱离了生命危险。在审讯时,他却矢口否认行凶事实,谎称因访友路过案发现场被流弹所伤。同伙得知他已清醒,担心其招供,便通过潜伏在法租界巡捕房的特务带上毒药潜入医院杀人灭口。第二天,报纸就披露了嫌犯“气绝身亡”的消息。由于死无对证,破案最好的时机就此丧失,“杨杏佛遇刺案”变成了一桩悬案。在此案的办理过程中,国民党反动派“贼喊捉贼”的卑劣行径也尽显无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此案得以真相大白。据亲历者回忆,此案由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前往上海指挥,华东行动组赵理君率手下具体执行。1933年4月至5月间,特务们即开始部署刺杀计划,还专门在上海法租界迈尔西爱咸斯路一幢3层楼房内设立行动部。他们先是踩点掌握了杨杏佛的日常生活轨迹,认为中央研究院一带行人较少,便于作案,得手后不仅可将责任推给法租界当局,还可以恐吓同居于法租界的宋庆龄,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

    杨杏佛一生致力于科学民主事业,为国家民族利益不懈奋斗。在遇难前的几个月,他曾应《东方》杂志之约,写下他的心愿:“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应当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大同社会。”无情的子弹却击碎了杨杏佛的理想抱负,但他的爱国救国之志,值得载入史册并为后人所景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8月25日 总第402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