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丙申高阁秩干歌,今喜书成邺架罗”

——《四库全书》与文渊阁

作者:王慧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8-22 星期二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在征集各省图书和辑佚《永乐大典》的过程中,决定网罗天下书籍纂修《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为纂修《四库全书》,朝廷专门开设“四库全书馆”。随后,乾隆帝为存放《四库全书》特意下诏修建7座藏书楼,并将紫禁城的藏书楼命名为文渊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缮竣,于次年春入藏文渊阁。

阁名溯源

    “文渊阁”一名源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奉天门之东建文渊阁,尽贮古今典籍。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亦效仿南京宫殿修建文渊阁于东庑之南。文渊阁不仅是藏书之地,还是“天子讲读之所”及翰林入直办事之处。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文渊阁逐渐演变成秘阁禁地。最终,明代的两处文渊阁及其藏书毁于大火。

    清朝入关后,沿袭明朝的政治制度,设内阁、翰林院,以大学士分兼殿阁,共四殿二阁,其中就有文渊阁大学士。这一时期的“文渊阁”仅限于官衔之中,直至乾隆帝将紫禁城的藏书楼赐名为文渊阁。正如乾隆帝在《文渊阁记》中所言:“凡事预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

    乾隆帝之所以用文渊阁作为藏书楼的名字,还有以水喻文之意。他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浩瀚的江河之水,而经、史、子、集各为其中的渊源流派,“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

建筑规制

    乾隆四十年(1775)文渊阁正式动工,次年顺利建成。文渊阁位于文华殿之后,坐北面南,山墙由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阁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黑色琉璃瓦,喻义黑色主水,以水压火,剪边为绿色琉璃瓦。文渊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文渊阁东侧有一座仿江南盔式攒尖亭的碑亭,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乾隆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为文渊阁赐宴御制诗;南侧凿长方形水池,引入金水河水,以防失火,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美。

    为修建文渊阁,乾隆帝曾谕令杭州织造寅著前往浙江宁波考察明代范钦所建的藏书楼——天一阁,并仔细叮嘱“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如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问,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天一阁的阁名、构造及藏书方法独具匠心。该阁上下两层,面阔6间,上层通为1间,下层隔为6间,在建筑理念上处处体现《易经》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文渊阁虽然效仿天一阁,但又有所改变。从外观看文渊阁为两层,实际是“明二暗三”,腰檐处设有暗层。这种建造方式既美观大方,又节省工料。文渊阁上下两明层,面阔6间,是紫禁城中唯一以偶数开间的建筑。由于紫禁城宫殿建筑面阔都以奇数开间,所以在设计文渊阁时进行了相应调整,明间、次间、稍间依次缩减,并在5间主房的西侧设计面阔仅为2.1米的楼梯间。这样既保留面阔6间的格局,又符合宫廷建筑居中为尊的要求。

藏书管理

    乾隆四十一年(1776)文渊阁建成后,乾隆帝令大学士会同吏部、翰林院详细商定文渊阁官制职掌以及管理章程。是年六月,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会同吏部大臣奏议,参照宋代馆阁制度,设领阁事2员、直阁事6员、校理16员、检阅8员。七月,福隆安出任提举阁事,舒赫德、于敏中被任命为文渊阁领阁事,刘墉、金士松、陆费墀、陆锡熊、纪昀及朱珪被任命为文渊阁直阁事。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七月初六日,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著以原衔充文渊阁领阁事等事上谕(影印件)。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在书籍典藏方面,《四库全书》的用纸、装帧以及贮藏都极为讲究。《四库全书》选用纸色洁白、质地坚韧的金线榜纸(即泾县榜纸)缮写。为快速识别和检阅经、史、子、集四部,书册封面分别使用青色丝绢、赤色丝绢、淡蓝色丝绢、灰黑色丝绢装帧。乾隆帝在《文津阁作歌》中以诗歌咏:“浩如虑其迷五色,挈领提纲分四季。经诚元矣标以青,史则亨哉赤之类。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如乾四德岁四时,各以方色标同异。”自注曰:“全书经史子集,浩如渊海,检阅非易,因饬装册面页,分为四色,经部用青色绢,史部用赤色绢,子部用月白色绢,集部用灰黑色绢。”其中,月白色并非白色,而是一种淡蓝色。《四库全书总目》封面则用黄色丝绢装帧,“以符中央土色”。

    为便于保存《四库全书》,乾隆帝命人制作了一批精美的楠木书函(即书套),约6册书置入一函,衬以夹板,并系上与四部颜色相应的绸带。书函面上也会用相应颜色刻写书函序号、所属部类、具体书名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中就有对《四库全书》装潢式样及所需材料的记载:“裹壳面页每二十八本用长三丈宽一尺四寸素绸一匹,每函抽拉书用做成长三尺五寸宽七分夹绸带一条,铜方圈一个。”书册装函后,即按部类顺序放入专门制作的书架。经部20架,每架48函,其中包括目录3函,分贮阁内下层两侧;史部33架,每架48函,贮于阁内的暗层;子部书22架,每架72函,贮于阁内上层之中;集部书28架,每架72函,分贮阁内上层两侧。为了方便查找,乾隆帝还让人绘制了《四库全书排架图》。文渊阁内所存的每册书首页钤盖“文渊阁宝”,末页钤盖“乾隆御览之宝”。由此开各阁《四库全书》钤印的先例,成为各阁《四库全书》的独特标志。

文渊阁、文源阁等钤盖宝印清单(影印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丙申高阁秩干歌,今喜书成邺架罗。

    宋辑明修彼有为,重熙累洽此无他。

    较其三万犹富矣,即此十年讵久么。

    鼓瑟吹笙筐将是,庆兹日丽与风和。

    《四库全书》编成后,除一部贮于文渊阁外,另3部分贮于盛京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称为“北四阁”,仅供皇室阅览。后又抄写3部贮于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称为“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

    随着清政府走向没落,各阁藏书也历经劫难。文汇阁、文宗阁及其藏书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文源阁及其藏书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的藏书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补齐,但已非原书。如今,文津阁本现存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现存甘肃省图书馆,后经补齐的文澜阁本现存浙江省图书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8月18日 总第402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