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烙在青春记忆深处的同窗情谊

——20世纪60年代,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宋锦海致同学李翼增的书信

作者:张 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8-22 星期二

李翼增同学:

    你好!你的来信已经收到,知道你已在福建前线,光荣地当上了普通一兵,这是你的骄傲,也是我们在学校念书的人所感到特别羡慕的。现在,我们所以能在这儿安心学习,这里面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呀!

    现在已是一九六五年了。时间过得真快,这半年功夫,想不到同学之间的变化也够大的,有的已在工作岗位上,有的当上了老师,也有的在连队当战士,但也有继续念书的……当然,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在学习和工作,就必定要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终身,相信我们能在不同的岗位共同努力,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你信中所写的值得我深思,正因为从小没受过苦,平时也没有经过什么大的风浪的考验,因此意志不够坚强,阶级观点很薄弱。因此自觉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格外必要。入翻译班以后,外交部对我们的要求也相当高,最主要还是政治思想上的要求。外交同军队一样,也是前线,因此,如果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无法同敌人“打仗”。外交斗争是相当复杂的,不过,现在我们还未接触工作,体会不多,倒是外交部常有领导同志来作报告,对我们邦〔帮〕助很大。

    一个人的革命意志是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得到培养的,它并不是天生就有,所以,要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毅力就必须努力改造自己。这须〔需〕要有一个时期,所以不能过分着急,急是急不好的。我在学校里(环境当然没有你们那儿的好,能锻练〔炼〕人),也同你们一样,有意识地锻练〔炼〕自己。从现在起,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坚强的革命者。这是党和革命事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每一个新中国的青年必须自觉做到的。你信中说,开始时有一种害怕的心理,这也是必然的。要是我们去那里,想必也会同样害怕。环境虽然艰苦,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是这怎能阻挡英勇的革命战士的前进?相信你会越来越老练,越来越坚强的。

    我们的学习比以前在本科时紧张多了,因学习任务忙,作业多,另外,有时还有额外的翻译任务,现在考试要到,14日停课复习,因此就格外紧张了。九评学习(政治学习)正在深入中。第一阶段是暴露问题,以后是分析、批判、进行讨论。最近又通知须〔需〕要学习总理的政府报告。总之,现在政治学习时间增多了。

    除了宿舍每周学一次毛选以外,个人还有毛选学习,大家学毛选的劲头很大,以后你来信可谈谈部队里如何学毛选的,谈谈经验,行吗?

    这次班上买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你已寄去了一份,以后有什么重要文章,再给你寄。

    罗时智与你一起吗?代为问好!

    这次我们25日放假,我们班上上海同学几乎都回去,我也回,已登记24日晚上的票了。

    因时间关系,不多写了。 祝

    愉快

    宋锦海    

    65.1.5 下午

1965年1月5日,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宋锦海致同学李翼增的书信。

    这是一封同学之间的“友谊之信”,写信者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书信的字里行间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就像一朵友谊之花在岁月中静静吐露着淡淡的芬芳,耐人寻味。此信写于1965年1月,收信人是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军人,写信人是一位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优秀毕业生。

    写信人名叫宋锦海,她出生于1942年,上海市人,共青团员,1959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入学后的前两年,她学习比较吃力,但经过发奋图强,刻苦钻研,后来居上。宋锦海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到大学四五年级时已是一名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成为全系的佼佼者。收信人名叫李翼增,他出生于1939年,天津市宝坻县人。1959年,李翼增从北京市第五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外交学院。1962年9月,由于国家院系调整,他转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四年级继续学习。

    1963年3月,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响应,人人自觉地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主动地改造世界观,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在这次学习热潮中,李翼增与同系不同班的宋锦海相识。此后,他们经常一起在大阅览室自习,相互请教问题和交流学习心得。经过频繁接触和谈心,他们在政治上有了许多共同语言,比如都积极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相互交流对党无比热爱的情感和争取早日入党的强烈愿望。

    1964年8月,李翼增、宋锦海在毕业分配前夕聆听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报告后,积极向学校党总支部递交了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保证书。不久,李翼增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宋锦海则被分配到外交部。

    11月初,按照上级规定,李翼增与新入伍的同学一起到福建前线某守备师21连当兵锻炼。该连驻扎在长乐县青桥村,与国民党盘踞的马祖岛隔海相望。当时,在我沿海军民的威慑下,敌人不敢大规模进攻,但经常会在深夜派小股武装特务前来骚扰,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因此,坚决围剿歼灭这股武装特务便是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

    11月6日晚,李翼增所在的连队接到上级的战斗命令——去海岸边伏击敌人。李翼增血气方刚,立即向连长请战,表示愿意接受党组织的考验。连长看他态度坚定、诚恳,就批准他参加此次伏击任务。当晚10时,连队紧急集合后便开始急行军,并按照上级命令准时到达阻击地段,全连官兵埋伏于沙滩上,步枪、冲锋枪、机枪全部子弹上膛,随时准备战斗。

    海风呼啸,浊浪汹涌。在月光下,全连官兵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茫茫大海,仔细观察、搜索着敌人的踪迹。李翼增后来回忆,当时他紧握钢枪,心里“咚咚”直跳,因为是第一次上战场,心里特别紧张。但当他看到战友们个个都有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也就逐步克服了紧张、害怕的心理。

    那段时间,连队白天坚持军事训练,夜间继续执行伏击任务。几十个不眠之夜过去后,虽然没有与敌人遭遇,但全连官兵都在身体上、思想上经受了一次锻炼和考验。

    后来,李翼增就把这次执行战斗任务之初,一度出现的紧张、害怕心理写信告诉了同学宋锦海,不久便收到了回信。宋锦海不但没有耻笑他胆小,还充满感情地写道:“现在,我们所以能在这儿安心学习,这里面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呀!”接着她又结合自身情况分析道:“你信中所写的值得我深思,正因为从小没受过苦,平时也没有经过什么大的风浪的考验,因此意志不够坚强,阶级观点很薄弱。因此自觉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格外必要。”其后,宋锦海感情真挚地对老同学李翼增鼓励道:“开始时有一种害怕的心理,这也是必然的。要是我们去那里,想必也会同样害怕。……相信你会越来越老练,越来越坚强的。”最后,宋锦海还给李翼增寄了一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让其学习,并说:“以后有什么重要文章,再给你寄。”这种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同学情谊令人羡慕,这也是此信让人感到温暖和动容之处。

    当时,宋锦海虽已被分配到外交部,但她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新成立的翻译班深造。1966年至1980年,宋锦海先后在外交部苏欧司、中联部苏东所工作。1980年后,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所工作,成为研究外交和国际政治的著名学者。

1965年2月1日,李翼增在福建前线长乐县青桥村留影。

    在福建前线下连当兵的一年时间里,李翼增表现突出,在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军事训练及对敌斗争中都取得了良好成绩。1965年10月,他获得“五好战士”光荣称号,圆满完成了下连当兵、接受锻炼的任务,满怀喜悦地返回北京总参谋部机关工作。不久,他被任命为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武官处翻译,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1972年,李翼增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转业到地方工作,退休前为河北省唐山市外贸局干部。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供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8月18日 总第4024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