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那年的煤油灯

作者:陈世茂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7-31 星期一

    提到煤油灯,颇有些怀旧意味。然而,对某些事物的怀念,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20世纪80年代初,浙南一些农村还没有通电,普通家庭常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

    记忆中,煤油灯形式多样,小巧玲珑,制作简单。我家中几盏煤油灯就是我母亲制作的,它的材料来自家中的废旧玻璃瓶。母亲先在瓶盖上挖一个小孔,再找来较软的铁片,剪好尺寸,卷成一个直径比瓶盖上的孔略小、长约2厘米的灯管,然后把灯管塞进瓶盖的小孔中。接下来,母亲用多余的铁片剪几条狭长的片条,上下两片套住玻璃瓶外围,再用较硬一点的铁片卷一个耳朵形状的把柄,之前剪出的两片铁片就把把柄两端一同套住。把柄与俩铁片相连的接口需要等专门的“补锅”师傅来焊接。

    小时候,乡下有许多“补锅”师傅。记忆中,这些师傅也许是走南闯北的缘故,大都显得十分苍老。师傅经常会挑一担用竹篾编成的箩筐,箩筐里装满各种各样的专业修补工具。他从进村就开始喊:“补锅……哦……”那声音响亮得很,悠长的尾音从村头传到村尾。那时,乡亲们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便不约而同凑到一块空地,拿出自家需要修补的物品。

    我母亲将制作的那盏煤油灯递给师傅。只见他放下担子,摆放好工具,仔细瞧着那盏还未完工的煤油灯,熟练地拣了几样修补工具。其中,风扇和小锅炉必不可少。师傅一边生火,一边拉风扇。小锅炉只有小碗口大小,里面放上锡或铅的金属块,架在火炉上烧,直到小锅炉里面的金属块熔化成一块通红的圆形金属水块。这时,师傅拿起一件修补工具,蘸一些金属水块,熟练地把该接的地方焊上,煤油灯便焊接好了。

    紧接着,师傅开始给乡亲们修补铁锅等。我们小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还担心师傅会不会被烫着。很快,我看见师傅手背上的汗珠从黝黑的皮肤上冒了出来,顺着那暴起的经脉滑动着。师傅随手用袖口擦擦汗水,继续干活。

    母亲把煤油灯拿回家,开始给它串上灯芯。灯芯材料简单,就是用家中一些粗毛线或麻线,用手捻成一条比灯身长的粗线,穿过那根铁片灯管,在灯管上留约1厘米长的线头。瓶内的灯线要多留一些,因为煤油灯用久了,上面线头烧短了,需要再往上拉出一些灯线。串好灯线,倒入煤油,一盏煤油灯就可以点亮了。它虽然无法同现在各式各样的灯具相比,但却陪伴我整个童年,映照着一件件童年趣事。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提着煤油灯去钓黄鳝。

    黄鳝又叫田鳝。每到插秧前后的一段时间,农村孩子一般都在课余时间准备好蚯蚓作为钓田鳝的诱饵。那时,黄鳝泥鳅非常多,田间地头总有泥鳅洞,可以挖出好多条泥鳅。下午放学后,我和小伙伴拿着一竹篮长约1厘米的钓钩,在钓钩上绑好线,线的另一头扎在长约20厘米的竹签上。然后,把事先放好蚯蚓饵料的钓竿插在田埂或堤边,再把带有蚯蚓饵料的钓钩放入田间水中或水沟里,这样就等田鳝上钩了。夜间,我们提着煤油灯去收田鳝,一路说笑打闹,收获着无限喜悦和无穷乐趣。

    难忘那年的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下,有母亲为我缝补衣服的身影,有我少时琅琅的读书声,也有田间与小伙伴们收田鳝的欢声笑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7月27日 总第401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