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战地家书

陈学贤:“我们迎接着春天的阳光,胜利前进”

作者:许 诺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7-28 星期五

    陈学贤,1929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镇江。在经历了国土沦丧,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后,陈学贤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人民的军队才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1949年11月,正在读高三的陈学贤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政治部文工团,1952年初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73师文工队,同年9月随部队奔赴朝鲜。

1953年1月23日,陈学贤写给姐姐陈绍基和陈鸿鸾的信。江苏省镇江市烈士陵园管理处藏

    为做好阵地宣传工作,陈学贤很快学会了快板、唱歌、大鼓等多种表演技能。虽身处恶劣而残酷的环境,但他不畏艰难险阻,跟随部队深入前沿阵地,进行创作和演出。此时的陈学贤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时刻牵挂的是祖国安危和人民幸福。1953年1月23日,他给姐姐陈绍基和陈鸿鸾写去一封信:“我现在生活于三八线的战场上,自然战斗与和平是不能分割起来看的,但是这个炮火连天的战场与祖国的和平环境却是大不相同。战争是教育人最实际最深刻的东西,因而我们的同志们也就无时不在谈论着祖国,让祖国轰轰烈烈的建设吧……这样就更加强了我们同志们斗争的意志,因为祖国是我们的。”

    在信中,陈学贤还向姐姐介绍了他创作的歌曲——《拖柴火》。1952年9月,陈学贤随部队前往朝鲜元山地区,进行反登陆作战准备。每年冬季,元山最低气温都在零下40多摄氏度。如果没有充足的柴火取暖,部队战士根本无法生存。此外,由于元山曾发生过多场激烈战斗,敌军在此布置了大量地雷,常有打柴的战士被炸伤。部队担心文工队员的安危,指示“文工队少男少女都是知识分子,不会干活,派几个战士帮帮吧”。文工队的同志却说:“感谢首长的关怀,我们决心自力更生,不给部队添麻烦。”陈学贤从小没干过农活,砍柴是个“大外行”,但他积极性高,不怕苦、不怕累。前期上山砍柴危险性最大,陈学贤便主动请缨;后期劈柴比较费力,他又抢斧头劈柴,即使手上磨出血泡,也忍着疼痛继续干。为了鼓舞战士们的斗志,陈学贤创作出歌曲《拖柴火》,教部队官兵传唱。“拖柴火,好热火,笑声歌声遍山窝,这山拖了那山拖,那怕山高困难多……工具少,分工好,大家合作齐动手,你使斧砍我来拖,抓紧时间快干活……拖好柴火搞好冬防,身体健全练好兵,战斗胜利有保障”。

    1953年初,陈学贤所部奉命开赴三八线中段,接替第16军的防务。2月,文工队深入部队慰问演出,节目内容多为歌颂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人物。演出前,文工队通常会派人“打前站”,一边收集材料编写节目,一边安排演出相关事宜。由于陈学贤文化程度较高、文学素养较好,他便经常担任“打前站”的任务。有一次,他在一个负责挖坑道的连队采访到一位老班长的事迹。这位老班长是矿工出身,为解决坑道爆破排烟的难题,他结合多年采矿经验,想出了点火驱烟法。原来在爆破员开展起爆作业后,浓烟往往很难排出坑道,战士们为节约时间,只能冒着中毒的危险钻进坑道,从里向外驱烟。而点火驱烟法则是在浓烟刚刚上浮时,派一名战士拖着干松枝爬到洞口,把松枝点燃,再用其将烟赶出洞口。这一方法不仅节约时间,加快了掘进速度,也保证了战士们的安全。陈学贤将老班长的事迹编写成一个节目,但由于稿子字数过多,一时间很难背下来。眼看演出就要开始了,情急之下,陈学贤便抱着大鼓登台演奏。由于还未来得及排练,中途与伴奏脱了节,他就随机应变,没有伴奏就清唱,曲子忘了就朗诵。尽管演出并不完美,但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后,战士们说:“这么快就编出来了,不容易。你们唱我们的老班长,是我们全连的光荣,别的节目不看,就看这个节目也值得。”

    陈学贤和文艺队员一起写英雄,唱英雄,极大鼓舞了部队斗志。他们将满腔爱国情化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实际行动,始终保持激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陈学贤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我们在严寒的行军中渡(度)过,说起来也好笑,我的几根小胡子上也结了冰块,连鼻孔里的鼻毛也结了冰,呼吸困难,虽然这样我们也讲着笑话,转眼春节即将来临,我们迎接着春天的阳光,胜利前进。”

    1953年4月23日,陈学贤和往常一样,正在驻地紧张地排练节目。突然,多架美军飞机呼啸而至,对驻地进行了持续半个多小时的空袭,投下百余枚炸弹。陈学贤的头部不幸被弹片击中,虽及时送到医疗队进行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年仅24岁。

    这个在家书里期盼着迎接春光、迎接胜利的年轻文艺兵,终究没能再回到他为之奋战的祖国和家乡。陈学贤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安葬于朝鲜中部,所在部队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7月21日 总第4012期 第二、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