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漕挽安流,商民利济”

——清代康熙年间开凿中河的故事

作者:佟利丽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7-19 星期三

    清代治河虽相较于明代更为考究,但在治河方略上依然墨守成规,即“治河必须顾运”。清初,朝廷每年要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八省征收四百万石漕粮运至京城。漕运关系国本,“漕粮为天庚正供,俸米旗饷计口待食,为一代之大政”。因此,清代对运道的修治非常重视。

中河因何而开

    黄河南行后,频繁泛滥。康熙时期,洪水已进入淮河下游的洪泽湖,致淮河淤堵。“夫黄河南行,淮先受病,淮病而运亦病,由是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为保漕运,黄、淮、运三河交汇之处的修治是重中之重。

    康熙十六年(1677),靳辅被授河道总督之职,负责黄河、运河两河的治理。他上任伊始,就向康熙帝上陈其治河方案,即“经理河工八疏”,提出了黄、运两河综合治理的全局观点,得到康熙帝的大力支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康熙帝第一次南巡。据《清实录》记载:“上南巡,阅河北岸……舟过高邮,见田庐在水中,恻然愍念……辅以上念减水淹民,因议于宿迁、桃源、清河三县黄河北岸堤内开新河,谓之中河。”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河历时一年完工。靳辅在其《治河奏绩书》中对此河的描述为:“广九丈至七丈不等,深丈余,长三百余里,通运道者一百八十里。”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视察河工时,靳辅伴驾。《清实录》记载,“上顾原任河道总督靳辅曰:‘尔当日如何筹划开浚中河,今又云何?’靳辅奏曰:‘皇上前东巡时,曾谕云拦马河减水坝所出之水,如何方不致淹没民田?臣意开浚此河,可以束水入海……漕艘亦属可行,与其令漕艘行黄河一百八十里之险,不若行此河之为便也。’”

《清实录》中关于中河的记载

    可见,靳辅开凿中河,是为实现黄、运分离,疏导拦马河减水坝所泄之水,降低漕船横跨黄河的风险。后来,中河又经于成龙、张鹏翮两任河道总督修治改建。张鹏翮曾在其《治河全书》中详细记述道:“康熙三十八年(1699),前河臣于成龙因桃(桃源)、清(清河)中河南岸逼近黄河,地势卑下,潴水弥漫,难以筑堤,乃自桃源盛家道口至清河弃中河下段,改凿六十里,名曰新中河。次年,臣鹏翮任事,见新中河浅狭未足行运,且盛家道口河头湾曲,重艘挽运不顺……于三义坝以下用新中河之半,三义坝以上用旧中河之半,合为一河,重加挑浚,一律深通,于是运道始成而漕艘利涉矣。”

    在清朝的一些河图上,当时已然出现“中河”的标注。

《南北运河图》(局部)

河务背后的党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在南巡途中,升江宁知府于成龙为安徽按察使司按察使,命其“疏浚车路、串场诸河至白驹、丁溪、草堰诸口,引高邮等处减水坝所泄之水入海”,仍受靳辅节制,奏事由靳辅疏报。于成龙参与治河后不久,就与靳辅在开浚下河的具体策略上产生了分歧。于成龙建议疏浚海口以泄积水,但靳辅认为此法不可行,原因是下河地区(山阳、高邮、宝应、盐城、兴化、江都、泰州七州县区域)地势较海口低五尺左右,疏浚海口会引发潮水内侵,危害极大。所以,相较于疏浚入海口,他认为更好的方法应该是筑重堤束海水。为慎重起见,康熙帝召集众臣廷议此事,诸官员分为支持靳辅与于成龙的两派。黄河治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本是一场关于治河技术和方法的争论,却被官员作为对付政敌、谋取私利的武器。这看似是治河策略之争,实则成为朋党之争。此次争论拉开了康熙朝“河工案”的序幕,而靳辅也因牵涉朋党之争被革职。

    靳辅治河期间,朝廷内外质疑不断,康熙帝曾对此评论道:“据朕观之,与靳辅善者,为之称美,与靳辅不善者,言其过失。大臣等似此挟私意纵偏论,朝廷大事,欲望其修举得乎?”在开凿中河一事上,于成龙和漕运总督慕天颜就曾上奏康熙帝,称靳辅开中河对河道没有任何益处,不仅挑浚中河的工程劳累百姓,且中河逼近黄河,遇大水时,黄河堤岸溃决,两河若合二为一,祸患更大。但康熙帝并未被朝廷内部的舆论影响,而是客观分析中河受阻的原因,“中河粮船,今年可行则每年亦可行,此自然之理也……但靳辅已经革职,新河臣尚未到任,见在河员或视河工与己无涉,不尽心力,以致运艘阻滞,亦未可定”。为了解中河的实际情况,康熙帝派内阁学士凯音布、侍卫马武等官员实地查勘中河,凯音布等人回京后将所绘河图进呈康熙帝并详细汇报了查勘情形,奏曰“中河内商贾船行不绝”。康熙帝就此事评价:“于成龙在直隶爱民缉盗,居官颇优,但怀挟私雠,阻挠河务,殊为不合。”此外,据史料记载,于成龙还曾在给慕天颜的书信中提到“不应顺靳辅而言”,而慕天颜作为漕运总督,不准漕船过中河,同时还下令开启支河河口,不准为中河蓄水,使中河无法行船,公然阻挠中河漕运。对慕天颜明目张胆的阻挠漕运,康熙帝龙颜大怒,认为其“深属可恶”。康熙帝对于成龙和慕天颜都予以处罚。幸而康熙帝作了正确决策,开中河等河工成果才得以保留。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在第六次南巡返程途中评论靳辅开中河一事时说:“避黄河一百八十里波涛之险,因而漕挽安流,商民利济,其有功于运道民生至大且远。朕每莅河干,遍加咨访,沿淮居民,感颂靳辅治绩者,众口如一,久而不衰。”

    靳辅治河近十二载,功绩显著。特别是他主持开凿的中河,使漕船避开了黄河之险,令漕船抵达日期较历年提前一月不止。从长远看来,开凿中河对维持漕运畅通大有裨益,改写了从明朝以来一直“借黄济运”的历史,实现了黄、漕分离。中河还疏导了拦马河减水坝的泄水,大大减少了下河七州县岁罹水患的风险。如今,中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治理,已焕发新的生机,成为集行洪、排涝、航运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河道,促进了沿河地区经济发展。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7月14日 总第400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