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口述历史见证医脉传承

作者:王 璐 董 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6-21 星期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2018年开始,北京协和医院启动了抢救性采集老专家口述历史项目。在这群平均年龄近百岁的受访老专家中,既有令人高山仰止的临床大师,也有推动医院管理变革的管理大家。毫不夸张地说,协和医院口述历史采集项目是一段再现传奇的历程,受访老专家随口说出的一个故事都是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为受访老专家年事已高,口述历史项目可谓是在与时间赛跑。聆听老专家的讲述,老一辈协和人的奋斗画卷徐徐铺展、跃然眼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河北农家患儿因多发性神经炎引起呼吸肌麻痹,送进协和医院时已经处于呼吸停止状态。当时医院只有一台呼吸机,在时任儿科主任周华康教授的带领下,籍孝诚教授和同事们轮流手捏自制气囊,用30多天成功抢救了一个弱小的生命。变态反应学专家叶世泰教授在参与创立我国第一个变态反应科时,国内这一领域的经验为零,他只能靠图书资料摸索,白手起家开展科室建设。最难的时候,整个科室只有他一个人。变态反应专科主要是针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治,需要用变应原来检测患者的过敏原,而要制备这些变应原,一个能保存所有抗原的大冰箱是必须的。为此,叶世泰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最后在一个二手市场购得了合适的冰箱,这一用就是几十年。两位老专家的讲述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勤奋奉献的协和人是如何凭借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干劲劈波斩浪、勇攀高峰的。

    对于项目组成员来说,每一次口述历史采集都是一场教育和洗礼,他们无数次被老专家历经沧桑而沉淀的朴实真诚所感动。我国风湿免疫学专家蒋明教授在谈到她的行医态度时说:“你不要想什么名,也不要想什么利,而要去想世界和平、人民快乐、生活幸福、身体健康!”老前辈用朴素真挚的口吻点出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奋进人生态度。项目组成员也多次被老专家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所震撼。受访时已经95岁的呼吸内科罗慰慈教授在接受采访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每一个问题后都作了详细备注;91岁的护理部老主任李纯手写了整整23页“答卷”,字迹密密麻麻……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一生的奋斗记忆留给协和,留给祖国卫生健康事业。

    口述历史采集生动再现了协和这群当年虽稚嫩却有着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年轻人是如何秉持着“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一步步成长为医界栋梁的景象。老专家的成长奋斗史不仅标刻了协和医院的高度,也标刻了过去一个世纪中国医学的高度。正是在前辈的引领下,一代代协和人同人民心心相印、与时代同向同行,不断书写着成长、成才、成就的华章。

    截至目前,协和口述历史项目抢救性采访了30余位老专家,累计采访时长7287分钟、实录文稿136万余字,出版的《协和记忆——老专家口述历史(第一辑)》获评2021年度“十大医界好书”。这一项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国内许多医院相继启动了老专家口述历史项目。

    奋进新征程,医学领域兰台人将继续积极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使档案资源成为医院深入开展思政教育、高质量推动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成为医脉传承的最可靠载体。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6月19日 总第399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