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通盘谋划战略 缜密部署方案

——1947年8月12日,毛泽东起草中央军委关于南进作战的指示

作者:付文谦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6-16 星期五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至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12万人,国民党军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而且屡战屡败,士气下降;人民解放军则由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而且屡战屡胜,士气振奋。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重兵深陷于山东、陕北两个主要战场,而在这两大战场中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布局。毛泽东决定出兵中原,攻打敌人的腹部和弱部,对山东和陕北战场进行战略支援。1947年5月4日,他制订出由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近中原的计划;7月19日,又令陈赓、谢富治率部队渡河南进,协助刘、邓经略中原。7月23日,毛泽东电令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建立根据地。8月7日,按照中共中央“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决策部署,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向南疾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12日,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委致刘伯承、邓小平等

《中央军委关于南进作战的指示》电(手稿)。 中央档案馆藏

    此次战略进击,是无后方依托的长驱奔袭,面临着极度疲劳、疾病流行、水土不服等种种困难。为此,毛泽东于8月12日专门起草一份电报,提出三点意见,供刘、邓等人斟酌。其内容如下:

    (一)鉴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休息太少,疲劳太甚,减员太多,而那种性急有许多是不必要的;此次我军南进,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性急,力争少走路,多休息;情况紧急时应当走几天长的,但应跟着休息几天,恢复疲劳;

    (二)在目前几个星期内,必须避免打大仗,专打分散薄弱之敌,不打集中强大之敌,待我军习惯于无后方外线行动,养精蓄锐,又在有利于我之敌情、地形条件下,方可考虑打大仗;

    (三)不要希望短期内就能在大别山、豫西、皖西等地建立巩固根据地,这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只能是临时立足点;必须估计到,我军要有很长时间(至少半年)在江河之间东西南北地区往来机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之后方能建立巩固根据地。

    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在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的密切配合下,经过4个月的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9.5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吸引和调动南线敌军全部兵力(约160个旅)中的大半(约90个旅)于三路大军周围,对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国民党当局也不得不承认,由于中原战场的失利,其“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

    对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毛泽东曾这样说过,蒋介石伸出两个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北。两个拳头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地拖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大军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去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6月16日 总第3997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