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老照片

开辟入海水道 巩固运河堤防

——20世纪50年代,江苏军民修建苏北灌溉总渠掠影

作者:李 扬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5-22 星期一

    淮河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的地理坐标之一,淮河流域主要包括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分别涉及江苏淮安、盐城、宿迁等城市。黄河夺淮后,淮河水系紊乱,河床淤塞,洪涝灾害频发,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淮河展开了系统治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了治理淮河的方针:“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具体措施是:上游修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中游蓄泄兼顾,一方面利用湖泊洼地拦蓄干支洪水,一方面整理河槽承泄拦蓄以外的全部洪水;下游开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同时巩固运河堤防,以策安全。

    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1951年10月23日,治淮委员会苏北工程指挥部成立,一批批干部赶赴淮安,准备在淮河下游的苏北地区修建一条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东至扁担港,横贯淮安、盐城两市。它是淮河、洪泽湖以下排洪入海水道之一,也是引进洪泽湖水源、发展里下河地区灌溉的引水渠道,具有排涝、引水、灌溉、航运、发电等多项功能。

20世纪50年代,钻探队女队员正在操纵钻探机。

20世纪50年代,修建好的高良涧(苏北灌溉总渠的开端)进水闸。

20世纪50年代,工人们为了争取在汛期前完工,日夜奋战。

 20世纪50年代,工人们将疏浚出的泥沙运走。

20世纪50年代,支援苏北灌溉总渠建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工地上学习发电机原理。

    1951年11月2日,苏北灌溉总渠全面开工,淮安、盐城等地民众得知后,纷纷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当时,共有118.9万名苏北民众在工地上日夜奋斗。据治淮参与者佘明龙回忆:“那时,我们住的是用芦柴和茅草临时搭建的房子,没有床只能睡在地上,但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因为我们知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把水利搞好,使苏北不再遭受洪水灾害,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在修建苏北灌溉总渠工程中,大批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板湖区区长发现阜宁总队负责的工地上出现积水后,第一个跳进水里,带头抢险;共产党员李秀英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家人照看,吃住在工地上,带领大家抢时间、赶进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家还想出一种全新的挖土方法,即“分层次第推进循环开挖法”。这种挖土方法更适用于冬季人力开挖河道,使土方开挖不受渗水影响。仅用了80多天,苏北民众就完成了7260万立方米的土方挖掘任务,这些土方量能填满5个西湖。

20世纪50年代,苏北灌溉总渠竣工后,与运河汇通。

    1952年5月10日,宽140米,长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正式竣工。自此,淮河有了专属的入海水道。随着三河闸的兴建、洪泽湖大堤的加固等一批水利工程建成,苏北地区在1954年、1957年两次洪水面前经受住了考验,结束了“洪水横流、岁岁为患”的历史。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5月19日 总第398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