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北京中轴线“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孙 兵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5-17 星期三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快车道”,人们对中轴线的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众多北京地图中,中轴线皆明显且突出。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关于“中”的轴线,如果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中”呢?

    西周建立后,周公测影将都城建于洛邑,因为周公认为这里是“天地之中”。周公测影对“天地之中”理念的确立与光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北京是数朝古都,居“天地之中”,是王朝正统的象征。北京中轴线的“中”,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天地之中”的理念。那么,什么是古人认为的“天地之中”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古人所讲的“天”与“地”的含义。《周易》是我国的文化经典,被称为群经之首。《周易》也是建设元大都时所遵从的理念,而元大都则为后来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乾”与“坤”是《周易》中十分重要的两卦,位于《周易》的开篇。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周易·乾》中讲:“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明”指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落下又升起,形成了六个“时位”,“时”凭借这六个“时位”驾驭“天”。《论语·阳货》中也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指春、夏、秋、冬。可见,古人所讲的“天”,意为存在的时间。《周易·坤》中讲:“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应地无疆。”这里的“含弘光大”,古人训为“包含宏厚”,用今天的话讲也就是容量无比。《中庸》也讲“博厚,配地”。“博”为平面的面积广,“厚”为上下的距离大。可见,古人所讲的“地”,意为存在的空间。

    我们再看一下古人所讲“中”字的含义。我们今天的“中”字是由我国古代的一种旌旗象形演变而来。在氏族部落时期,古人往往会在其领地中央立上一杆旗帜,这种旗帜称之为“斿”,它既作为氏族部落存在的标识,同时也显示为部落成员外出回归时的方位。因而,“中”常用来表示空间方位的“中间”,其体现为我们今天所讲的空间的对称性。甲骨文的“ ”与金文的“ ”都有一些弯曲的横线,代表飘扬的旗带,其与今天的“中”字都有一个环框,这是表示太阳照在旌旗上投射的影子,随着太阳的移动所画出的圆圈。因而,“中”的本义与太阳运行的轨迹,也就是与时间的周期性相关。所以,“天之中”即是时间之“中”,体现为时间存在的周期性;“地之中”即是空间之“中”,体现为空间存在的对称性。

    那么在北京中轴线上,又是怎样体现出时间的周期性与空间的对称性呢?关于中轴线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其中记述了古人对理想都城的追求:“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里的“国”多指都城;其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则确立了北京中轴线的基本格局。从表达方式上看,“左祖右社”是以“面朝后市”为参照而确定的方位。那么什么又是“面朝后市”所处的方位呢?古人推崇“君子南面”,《周易·说卦》上讲:“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古人生活在地球的北半球,故站在地球的北半球,面向南方受到“明”也就是太阳照射的时间最长,其相反的方向也就是北方,光照时间则最短。在其左边则为东,右边则为西。因此,“面朝后市”是一条南北轴线。而东、西、南、北方位的确立,则是以“日出日落”的时间变化为根据的,所以,“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格局中方位的确立,体现了北京中轴线上时间的周期性。北京的中轴线贯通南北,与我们今天讲的子午线基本重合。在这条轴线上,“面朝后市”,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等建筑居位中正;在这条轴线旁,“左祖右社”,天坛与先农坛、崇文门与宣武门、东华门与西华门等建筑分布均衡。这些建筑形成的群落从整体上看,轴线中正,左右均衡。所以,“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格局中整体的布局,则体现了北京中轴线上空间的对称性。

    这就是说,北京中轴线的“中”,既是时间之“中”,又是空间之“中”。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呢?《周易·乾》中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周易·坤》中讲:“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为“天”,表示时间;坤为“地”,表示空间。可见,古人认为坤是应该“顺承”乾,也就是空间应该顺应时间。这正是《周易》所主张的“与时偕行”,而北京中轴线也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中:方位尊卑的顺序是,南东西北;价值大小的顺序是,朝祖社市。方位尊卑的顺序主要由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决定,其蕴涵了时间存在的周期性。古人根据日影测定方位:早晨为东,黄昏为西,白天为南,夜晚为北。早晨、白天、黄昏、夜晚形成了昼夜交替的周期。价值大小的顺序主要由古人价值取向决定,古人重义轻利。《周礼正义》中讲:朝为“君臣治政”之处,故在前;市为“贪利行刑”之处,故在后;祖为宗庙,故在左;社为社稷,故在右。这里所讲的前、后、左、右是以王宫为参照的,因而其主次的顺序是,前左右后。价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与方位由尊到卑的顺序相对应:朝为南,祖为东,社为西,市为北。这与“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实际情形相一致。价值大小与方位尊卑的对应,实质是与其蕴涵的时间周期相对应,因为空间的“辨方正位”是由时间的“日出日落”所决定的。所以,“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格局中关系的对应,体现了北京中轴线上“与时偕行”的理念。

    《周易》中多次讲到“与时偕行”。例如《乾》:“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损》:“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等。“与时偕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北京中轴线正是对这种精神理念的独特例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5月12日 总第398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