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学我之所学,以慰我”

——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罗亦农的革命生涯

作者:焦钰巧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4-21 星期五

    今天是罗亦农同志英勇就义95周年纪念日。罗亦农原名“善扬”,字慎斋,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工人运动领袖。罗亦农立志于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留苏归国后历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等。他的光辉业绩,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

上下求索 行远而不改初衷

    1902年,罗亦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镇雷公塘,其父罗子厚是地方团总,也开店做生意,家境殷实。罗亦农自幼聪慧,7岁时就被送到一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1岁时,他到湘潭下摄司向家塘郭月钦办的学馆读书。郭月钦博学多才,思想开明,主张社会改革,在其影响下,罗亦农阅读了大量书籍,很早就确立了为振兴中华、拯救民族而奋斗的志向。1916年,14岁的罗亦农考上了美国人在湘潭创办的益智学校。在校期间,他和一些进步学生参加了反日示威游行和捣毁焚烧日货的斗争,受到了校方的严重警告。1917年,因不满教会学校的办学方针,罗亦农愤然退学回乡。回乡后,他多次到省城长沙寻找求学机会,但很多学校因军阀混战停止办学。罗亦农求学无门,决心走出湖南。1919年6月,受“五四”爱国思潮的影响,他不顾家人反对离开湖南,只身前往上海寻找救国之路。

    到上海后,罗亦农先是在一所中学念书,后因其父不肯接济便找到一家报馆做校对工作,以解决食宿问题。在报馆工作期间,他接触了《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刊物,阅读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介绍新思想的书籍,并认识了陈独秀等人。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罗亦农进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举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1921年初夏,由上海共产党组织选派,罗亦农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人赴苏俄学习。

    到达莫斯科后,罗亦农等人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受限于苏俄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渐渐动摇,但罗亦农始终充满信心,鼓励同学们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他严于律己、团结同学的作风很快博得大家认可,成为“中国班”的负责人。1921年冬,罗亦农作为首批对象由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东方大学联共党总支的活动,后又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随着赴苏学习人员的增多,东方大学成立了中国语言组,罗亦农又因学习刻苦,俄文基础好,被任命为中国语言组书记,专门负责来苏中国学生的组织工作,并兼任“中国班”的唯物论教授和翻译。

勇担重任 领导工农干革命

    1925年1月,中共旅莫支部接到陈独秀的来信,信中说:因国内形势发展,急需能独当一面的得力同志回国负责指导工作。3月,罗亦农、王若飞等7人即奉命回国。一回到国内,罗亦农便立即投入火热的革命工作之中。5月初,他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和广州分别组成临时委员会,以便代表中央就近指导地方的一切实际工作。根据中央的决定,罗亦农担任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并主持粤区党校筹备工作。

    与此同时,李大钊、赵世炎等北京党组织的领导人也在紧锣密鼓地计划着北方党校的创办工作。1925年10月,罗亦农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会后,应李大钊的要求和中央批准,罗亦农担任党校校长,留在北京主持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工作。主持党校工作期间,罗亦农根据他多年从事党内教育工作的丰富经验,除了授课之外,还经常组织时事问题的报告和讨论,毫无保留地向学员传授知识。赵世炎、陈乔年等人都曾在此授课,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12月,第一期学员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后正式结业,回到各地开展革命工作。这期党校虽然时间短,但却为全国特别是为北方培养了一批得力干部,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全国各地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活动。

    12月,罗亦农被调往上海,开始担任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书记。面对当时上海地区群众性斗争遭到残酷镇压和白色恐怖严重的情况,罗亦农依然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认为这不过是整个革命运动高涨过程中的暂时迂回,是暴风骤雨到来之前的瞬刻沉静。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提出采取坚决进攻的策略,主张从组织发动工人群众开展经济罢工入手,积聚以工人为首的革命力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准备工人武装起义,推翻军阀统治。由于指导方针明确,上海地区各重大产业部门党的组织逐步建立起来,各种产业工会也迅速恢复,有的甚至以工厂为单位建立了工人纠察队,进行武装训练。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罗亦农领导上海工人连续举行了3次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因为军阀的残酷镇压、国民党右派的背信弃义和工人力量准备得不充分等,均以失败告终。面对两次武装起义失败的客观现实,党内同志对于如何看待工人掌握武装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出现争论。对此,罗亦农说,“我们一定要有工人自己的武装,不然,将来就有吃国民党子弹的危险”,坚持组织工人力量举行武装起义。对两次起义进行认真总结后,他代表区执委向党中央报告,请求批准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日,当北伐军推进到上海近郊时,罗亦农代表上海区执委宣布当天中午12时举行全市总罢工,并立即举行武装起义。起义指挥部由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3人组成。当战斗进行到22日下午4时多的时候,除闸北火车站外,全市战斗已全部结束。当时,驻守闸北火车站的奉鲁军武器装备精良,且有帝国主义的军队配合作战,起义一度陷入胶着状态。得知这一消息后,陈独秀下达了工人纠察队撤出战斗的命令。当时,罗亦农坐镇总指挥部,在准确评估上海内外部环境和敌我力量后,他拒绝接受和传达这一命令,使起义得以继续进行。在罗亦农的正确领导下,3月22日下午6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完全胜利,占领上海并成立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罗亦农被选为临时市政府委员。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为我党在城市开展武装斗争做了大胆尝试。1928年7月,周恩来在党的六大的军事报告中谈到此事时指出:对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最后五分钟的决心”,陈独秀“是动摇的”,而上海区执委和军事指挥者“对于这次暴动没有一点动摇”,并热烈称赞罗亦农“真是上海暴动的创造者”。

坚持斗争 壮士身死志未穷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在上海的机关转入地下坚持斗争,罗亦农奉命撤离上海。1927年4月底,罗亦农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针对陈独秀对时局危急状况的错误看法,罗亦农冷静分析局势,历数蒋介石军队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罪行,强调指出“非坚决反击不可,否则不能挽救革命”。

    党的五大之后,罗亦农被任命为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到南昌赴任。在此期间,他大力整顿和建设党团组织,举办党员、团员和积极分子训练班,要求每个革命同志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立场,增强斗志,不能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当逃兵。5月底,罗亦农深入九江地区检查工作,以登庐山攀登悬崖峭壁作比,勉励同志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持革命斗争。他担任江西省委书记期间,为当地党团组织预防反动派袭击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1927年7月17日,罗亦农接替张太雷担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面对刚刚经历大革命失败的消极状况,他基于对全国革命形势和湖北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果断做出继续进攻的决定,放手发动工人群众,准备总同盟罢工,推动中国革命继续走向高潮。8月,罗亦农参加了八七会议,当选为临时政治局委员。会后,在他的主持下,湖北省委制订完善了“湖北省秋收暴动计划”,确定了暴动的策略、方式和组织措施。罗亦农在分析各地革命运动实际情况后,决定以鄂南为暴动中心,并于8月底亲赴鄂南布置暴动准备工作,9月初再赴鄂南指导暴动事宜。接着,他又指导了鄂东、鄂中、鄂西、鄂北、沿京汉铁路及襄枣6区的暴动。湖北秋收起义有力地打击了鄂南地区的反动统治,向当地农民展示了党的土地革命的旗帜,为我党在湖北地区的红色割据打下了基础。

    9月,为了加强对长江中游各省革命运动的领导,党中央决定成立长江局。10月,罗亦农受中央委派担任长江局书记,指挥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川、安徽、陕西7省的革命运动和党务工作。10月28日,他主持的长江局发布了《最近问题议决案》,加紧宣传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意义,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吸收工农分子入党。罗亦农认为应当坚决地领导农民攻城或占据几县为农民革命的根据地,并创造独立割据的局面,较早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1月4日,罗亦农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被补选为政治局常委,与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周恩来共同组成新的政治局常委会。不久,罗亦农被任命为中央组织局主任。当时,他在上海的名望很高,一直被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以巨款悬赏追捕,身边常有特务、暗探等盯梢。但罗亦农始终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机智勇敢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不辞劳苦地为革命事业奔波。

    1928年4月上旬,罗亦农出巡两湖后回到上海,又不顾危险地接待各地来沪的同志,听取汇报,商讨斗争的方针和策略。4月15日,当他如约来到英租界戈登路望志里的办公地点准备接待山东来的同志时,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罗亦农始终坚贞不屈,没有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在狱中,他写下了生平最后一首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这既是罗亦农写给同志们的诀别诗,更是他终其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奔走奋斗的见证书。他在给家属的遗书上写到,“学我之所学,以慰我”,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仍是崇高的革命事业。21日,罗亦农“身穿直贡呢马褂,灰色哔叽长袍”,“态度仍极从容”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位牺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

192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第20期发表《悼罗亦农同志!》的专文。

    5月30日,中共中央出版的《布尔什维克》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悼罗亦农同志》,文章称赞罗亦农是中国无产阶级“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最英勇的战士”,指出“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模楷”。时至今日,罗亦农在长期革命中展现出来的刻苦务实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险的革命意志、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4月21日 总第3973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