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从出行变化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速度”

作者:宋香蕾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4-07 星期五

    “怎么这么快呀!你怕不是飞回来的吧!”今年春节,早上还在北京收拾行李的我,两个多小时后便出现在家门口,给爸妈一个大大的惊喜。我不由回想起2013年寒假乘坐绿皮火车从成都回家过年时的情景:车厢嘈杂拥挤,我缩在窄窄的上铺上,颠簸两天一夜才到家,真可谓“人在囧途”。车轮飞驰,不觉经年。如今,绿皮车换成了贴地飞行的“复兴号”,快速进出站、刷脸过闸机,又有送餐上车、WIFI满格,满满都是出行的幸福感。

    不论求学还是出差,探亲还是远游,每一次出行,都让我以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感受着时代的脉动和国家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更替的交通工具,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其中的变迁发展生动映射了我国经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速度”。

自行车:从落后百年到共享时代

    1791年,法国人西弗拉克发明了最原始的自行车;1886年,经英国人詹姆斯改进后,现代自行车基本成型;1896年,自行车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而我国1949年自行车年产量只有1.5万辆左右;改革开放后,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被并称为“三大件”,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在当时是极其令人艳羡的事情。从时间上算,我国在自行车普及上落后了世界将近百年。

    让人惊喜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自行车被“重新发现”,引领了共享经济潮流。如今满大街的“小黄”“小绿”“小蓝”排列整齐,绿色出行新风尚日益深入人心,共享出行的理念在海外也颇具影响。

私家车:从倒数第一到全球第一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由德国人卡尔·本茨于1885年研制成功。1908年,福特T型车开始生产,极大提高了汽车制造业工业化程度,私家车保有量大幅提升,汽车开始普及。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z)将2辆汽车带入上海,这是汽车首次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私家车价格高昂,普通百姓不吃不喝攒钱半辈子也买不起一辆轿车。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轿车千人保有量不足0.5辆,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一。

    改革开放后,国内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94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老百姓对于轿车的需求急剧释放,轿车产销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的“井喷”式增长。到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跃居全球第一。汽车产业突飞猛进发展,用了不到40年。

铁路:从绿皮火车到中国高铁

    19世纪初期,英国发明家乔治·斯蒂芬森发明了火车机车。二战后,美国铁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1980年,美国的铁路里程达265842千米,而中国仅为53300千米。在相当长时间内,绿皮车是我国旅客远途出行的首要交通方式。1987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春节民工返乡潮出现并迅速席卷全国,绿皮车因为价格低廉而被奉为返乡首选交通工具。据统计,那时春节期间平均每天有几十万人乘绿皮车站着返乡。

    以1964年日本新干线铁路建成使用为标志,全球开始发展商业运营高速铁路。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铁路上的高速列车,高速铁路由此正式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

    1990年至1991年期间,中国开始高铁技术攻关和试验实践规划。2012年,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工作启动。2017年6月,两列复兴号动车组率先从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宣告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崭新时代。同年9月,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超越了当时法国和日本保持的320公里的记录。“中国速度”超越了“世界速度”,仅用了27年。

飞机:从万国制造到中国制造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航空工业仅能进行飞行器的简单修理。就连开国大典上用到的飞机都是“万国制造”——来自经过简单修理的战争缴获品。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机场设施简陋、停机坪一片萧索。1950年,全国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只有7条国内航线,通往8个城市。1951年,航空工业局成立,我国航空工业从此起步。而今,经过了70多年的发展,中国民航年运输总人数超2亿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大型客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科技实力和装备制造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返京的路上,我又坐上“复兴号”。我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不禁生出遐想: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种日行千里的痛快畅意现在已成为每名普通民众司空见惯的出行体验。出行的路,连着发展的路;出行的脚步,丈量着国家的进步。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直接受益人。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从满目疮痍起步,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今,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运营里程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而“中国速度”背后正是人民群众真切感受着的发展温度。出行便捷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朴素愿望。如今,我们技术进步、服务升级,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给了我们无论天南海北随时可以“说走就走”的底气。乘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复兴号”列车,眺望前方,我们的目的地遥遥在望,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3月30日 总第396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