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图说》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对日俄战灾的救济

作者:特邀撰稿人 郭 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3-29 星期三

    186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倡议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这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红十字组织,也是当时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的权威机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地区爆发,当地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为了救援东北难民,清政府开始在上海筹建红十字会。

绅商努力 红十字会雏形初现

    光绪二十九年(1903),日本与俄罗斯就两国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等地发生利益冲突一事,连续进行了几轮谈判,均未取得结果。十二月二十一日,日本照会俄罗斯终止谈判,并于两天后突袭俄罗斯驻扎在旅顺的舰队,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正式爆发。然而,面对这场燃起在自己国土上的战火,清政府既不敢也无力去得罪交战的任何一方,只能宣布“局外中立”,任由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全国各地的善堂、善会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可惜,其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对东北三省遭难百姓救援的力度太小。为此,上海的沈敦和、施则敬等绅商效仿国际红十字会的章程,成立“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大力筹措赈款。然而,由于这种地区性的善会是“商办善举”,没有得到国际红十字会的认可,自然得不到交战的日俄两国的信任,根本无法顺利进入东北三省。无奈之下,沈敦和等人只能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那就是筹办真正的中国红十字会。

    沈敦和等人找到正在上海的英国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请他利用其丰富的人脉资源联络在上海的各国人士,一起参与筹办事宜。李提摩太曾经参与过山西等地的赈灾活动,对此类事务十分热心。在沈敦和与李提摩太等人的积极筹备下,中国红十字会很快就有了雏形。光绪三十年(1904)正月二十四日,由中、英、法、德、美五国联合筹办的“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正式在上海英租界内成立,沈敦和出任中方秘书,李提摩太出任外方秘书。7天后,该会又改名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保留了“万国”字样,体现了其国际性,同时去掉了“支”字,意为当时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性质的组织。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后,迅速开始筹措救援东北三省灾民的资金:一方面各华人董事先行垫付白银5万两作为启动资金,并向洋人董事劝募;另一方面,联系各省地方大员,请其捐款,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清政府反馈。那么,清政府又是什么态度呢?

官方支持 红十字会终获认可

    虽然清政府宣布在日俄战争中持中立态度,但在救援一事上并非毫无作为。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筹办过程中,清政府的许多官员也在积极推动。其中,驻沪商约大臣吕海寰、盛宣怀等人奉旨代表清政府,在上海支持沈敦和等绅商的筹办活动,并以官方身份与英、法、德、美四国驻沪商人和官方代表沟通、协调,有力推动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成立。

    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初十日,出使美秘古墨国大臣梁诚上奏,称“近今各国行阵,救疾扶伤,不分畛域,其法良意美,尤推红十字会为最”,“与会之人出入行间,各国皆公认为局外”,而“中国尚未联约入会,似非圣朝恩周庶类,整饬戎行之本意”。因此,梁诚建议成立官方的红十字会,“酌拨内帑,为臣民倡明定奖格,按捐资之多寡别勋章之高下,……用红十字为衣饰,以京师善堂为总会,复于行省商埠酌设分会”。同时,梁诚还附上了国际红十字会的联约条款、美国红十字会章程等汉文译本,这些都成为清政府办理后续事宜的有力参考。

    事实上,不仅有梁诚等官员对成立官方红十字会的不断推介,外务部还综合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实际救援工作等情况上奏光绪帝,请求清政府正式派员前往日内瓦补签《日内瓦红十字会公约》,以确立其正式身份。清政府采纳了外务部的建议,任命驻英使臣张德彝在欧洲负责办理此事,还专门颁下了一道敕谕给张德彝以示郑重。

    而在欧洲,国际红十字会对于中国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一事也十分重视。同年六月三日,国际红十字会总部特意致函清政府,表示“深为欣幸”,愿意将中国的红十字会列入名册,并代为联络其他各国各会,只是要求由清政府出面以官方身份补签《日内瓦红十字会公约》。因此,清政府的全权使臣张德彝来到日内瓦后,很快与国际红十字会总部的穆业会长、欧第业副会长等谈妥了入会事宜。七月初二日,穆业会长等专门致函清政府外务部:“贵国附入日内瓦万国红十字会一节,事已成就”,正式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的消息。

    这个消息传到上海,吕海寰等人知道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属于中外合办,与国际红十字会要求的一国独办有差别,但其毕竟属于刚刚起步的红十字会事业,便赶紧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图说》绘制完成,恭呈慈禧太后御览。

进呈图说 “凭照”“说略”证存青史

    这份《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图说》为纸本,彩色石印,尺寸为32厘米×24.1厘米×1.3厘米,函套为32.7厘米×25.3厘米×2.3厘米,内含《凭照样张》和《勋章说略》各一份。其中,《凭照样张》为30.2厘米×37.7厘米,《勋章说略》为30.1厘米×43.2厘米。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图说》,右侧为《凭照样张》。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图说》,居中者为《勋章说略》。

    《凭照样张》的主要内容为:“(中国红十字会)于光绪三十年即西历一千九百四年经外务部以瑞士国函请奏奉谕旨,派出使英国大臣前往补画会约入会,先经钦差吕大臣等领袖创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于奏报竣事接续筹办本会案内请旨,准由本会制备金银铜三等双龙红十字勋章给与出力会员佩带,藉为组织成立之资,即为救难医伤之据,并饬刊凭照呈请外务部核定发存本会,随时填注并发,仍即报明,以昭郑重。兹系X国XX人在本会出力,应得X等勋章,为此填注凭照给发,如本会前往战地照章救难医伤,应即佩带同往以尽义务,务期始终出力为要。”

    《勋章说略》的主要内容为:“窃查同治三年欧洲瑞士国……创立红十字会,……统以白地红十字旗为识,会衣亦加缀白地红十字,……会旗衣之外,各有勋章,由会制备,重以国家之命给予会员佩带,功用相同,或即以此筹助医院医船医车医学堂看护人救难医伤一切之费。光绪三十年日俄开战,……(中国)遂于上海地方由中国联合英法德美权宜倡办万国红十字会,制备会旗会衣,……然较两战国红会人员佩带勋章出入自如,多未逮也。……英法德美西董屡言中国红十字会专章自可按此次图说办法商订应有勋章,亟应由会制备,重以国家之命,将之其意,亦欲得此勋章,以永纪念也。公同商酌,各国红会既各有勋章,中国专章尚未订定之前亟应仿制,因按金银铜三品递分三等,一等金质,主持会务者佩之,二等镀金银质,三等铜质,在会办事或如日俄藉以集资者佩之,均圆式,径不逾寸,錾双龙红十字配以相称之色带,拟刊凭照,奏请敕下外务部核定立案,发由本会制备,分别赠给佩带,仍随时汇案呈报,即永作中国红十字会勋章。”

    吕海寰等人所呈进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图说》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清政府很快拨出十万两白银作为其资金支持,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对东北三省难民的救援也随即展开。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先后在牛庄、山海关等地设立分会,收留从东北逃亡出来的各国传教士和难民,救护治疗其中的伤员和病人,还为前往关内的难民分发路费,帮忙联系交通工具返乡,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持续三年多的救援东北难民的行动中,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所有董事和办事人员都是义务工作,彰显了红十字会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精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图说》作为留存至今的官方文件便是这段历史最有力的印证之一。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3月24日 总第396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