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穿越历史星海 重温陕电光影

作者:宋 茜 吴 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3-27 星期一

庞宗智(左)讲述陕西电力发展历史

    夜色中,灯如星,光如海。在电力发展的历史星海里,有太多挺身而出的人,他们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激荡风云又默默无闻。

    为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传承老一辈电力人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电力”)9个部门、15家单位43人组成口述历史档案采集团队,先后奔赴延安、汉中、榆林等10个城市,行程6000余公里,采访了31位陕西电力史上重大事件亲历者,采集音视频资料1.1万分钟,整理口述实录文字稿61万字,征集实物、照片档案930多件(张)。

    一位位陕电前辈,尽管已是满头银发,却对电力人走过的峥嵘岁月记忆犹新,讲述那段历史如数家珍。在口述档案采集工作中,笔者捡拾时光深处的记忆,见过的人、听过的事,经过时间的雕琢和沉淀,愈发清晰起来。

灞桥一望34载 初心不改护电厂

    灞桥热电厂是国家“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是西北地区第一座现代化火力发电厂,其1号机组为全国第一台中温中压火电机组。笔者采访了在那里奋斗了34年的第一代陕西电力工业建设者张振琪。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19岁的张振琪初到电厂时,并没见到诗句中那般的灞柳风雪盛景。正式动工才半年多的电厂,只有一片荒芜的乱坟滩和席棚里的大通铺迎接着他,可怀揣着“干好灞桥热电厂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的梦想,张振琪根本“看不见”条件的艰苦,他心里只有电厂的建设。因此,当拿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时,他还纳闷儿:“干活还拿什么工资?祖国需要我,我就必须去!”就是怀着这样的一腔报国志、一颗赤子心,张振琪在灞桥热电厂一干就是34年,从普通工人到总工程师再到厂长。他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修理受损设备,推进改革创新,带领大家创造了建厂30年来第一次安全运行1000天的记录,还把每度电用煤量由1982年的472克降到了1984年的448克。

    退休后,张振琪继续发挥余热。13年间,他走遍全国16个省市,检查验收了55座电厂、51所变电站及20条330千伏输电线路。

    “人要干一行爱一行,要有始有终。从一开始我就投入了全部精力,一心想为国家作贡献。”内心纯粹是张振琪最鲜明的特点,在他的身上体现着陕电人拼搏和奋斗的精神。

三易其地为筹建 一腔热忱献水电

    走进第一代西北水电人庞宗智的工作室,透过墙上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笔者仿佛看到若干年前热火朝天苦干实干的建设场景。

    1957年,十几岁的庞宗智初到盐锅峡水电厂建设基地,在人烟稀少、荒漠茫茫的两山峡谷间,见到的却是一派人山人海、如火如荼的奋斗场景。

    “滚滚黄河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不能让它白白流。”庞宗智和同事们一起自力更生、投身建设,1961年11月,盐锅峡水电厂首台机组发电,黄河之上的第一座水电站迎浪而啸。

    为支援陕西水电事业建设,1974年,庞宗智带着责任与担当来到石泉,与全国各个电厂抽调来的精英们齐聚石泉水电厂筹建处。他们短时间内掌握了机组的各项参数,并于次年12月成功投运了石泉水电厂第一台机组。此后8年,庞宗智坚守在这座汉江边上的小县城,默默守护着石泉水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

    1982年,国家启动了汉江支流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安康水电站的建设,庞宗智成为首选筹建人。却不想水电站建设好事多磨,成立之初的筹建处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庞宗智口袋里揣着筹建处的图章,肩上扛着筹建处的牌子,抢在大堤决口之前组织人员开展自救,洪水过后,筹建处的人员、物资、设备均毫发无损。抢险中表现英勇顽强的庞宗智被西北电业管理局记功一次。

    “我这一辈子的责任和能力就在水轮发电机上,这是我创造价值的地方,是我人生的平台,是我的战场。只要国家需要我,我还可以上,还可以干。”庞宗智告诉笔者。在盐锅峡、石泉、安康的这些年,时光似流水,带走了庞宗智为西北水电事业奋斗不止的烈火青春;流水如时光,冲积出了西北水电事业发展的广阔平原。

把执着写在科研报国的征程中

    1941年出生的毛凤麟是第一代陕西电力科学技术工作者。如今,80多岁的他思维清晰、目光澄澈又温暖。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有着诉不尽的憋屈,但都铆着一股劲儿。他曾在心里无数次地问自己,中国岂是只能跟跑,只能望“洋”兴叹?他着实不服气啊!

    1984年到1986年,经选拔,毛凤麟到日本进行交流学习。为了更好参阅外文文献,他自学了日、俄、英三门外语。为了实现心中的科研报国梦,毛凤麟拒绝了留日工作,他动情地说:“祖国培养了我,我就要用我的毕生所学来回报她,我的事业在中国。”归国后的毛凤麟入职西北电力试验研究所(现国网陕西电科院)。

    “我们中国人有聪明才智,有开天辟地的勇气和毅力。外国人能搞出来,中国人也一定能搞出来。”正是凭着这样一份坚定不移的志向和舍我其谁的担当,1991年,毛凤麟主持的《GCD-100光纤场强电压表》项目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该项目填补了我国运用光电原理进行高压测量的技术空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对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制造水平及科研教学部门的高电压测试技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希望新时代电力科研工作者直面困难勇敢前进,历经风雨不断成长。”追梦的路途饱尝艰辛,毛凤麟用忠诚和执着、用行动和奋斗践行了陕电人创新奉献的铿锵誓言。

    第一代陕西电力工业建设者们,在光与暖的追寻里初心如磐;第一代西北水电项目开拓者们,在水与电的互动里担当如铁;第一代陕西电力科技工作者们,在学与研的梦想里奉献如一。

    穿越历史星海,重温陕电光影。张振琪、庞宗智、毛凤麟,他们是陕电工作者的缩影。一脉相承,薪火相传,老一辈陕电人强烈的责任感,激励新一代陕电人接续奋斗,初心不变,向高而攀,向新而行……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3月23日 总第396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