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春潮涌动“龙抬头”

作者:王宗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2-21 星期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龙是祥瑞之物,相传这天,主管云和雨的龙王昂首抬头,兴云布雨,从此雨水逐渐增多,雨润大地,春潮涌动,因此又称“龙头节”“春龙节”。

    “龙抬头”的含义,还可以从古代天文学的解释中找到答案。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图案,其中角宿恰似龙角,进入农历二月以后,“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之为“龙抬头”。

    在古代,人们认为,从这一天起,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始动,雨水增多,该开始春耕了。相传伏羲氏重农桑、务农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都要亲去耕作。后来,黄帝、尧、舜、禹、汤等相继效法,到周武王时,不仅沿袭了这一做法,而且还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到这一天,要在农田里举行盛大仪式,向天下昭示重视农耕,引导农民不误农时闹春耕。所以,古代又把这天称为“春耕节”或“农头节”。因为是农耕的节日,有些地方还把这一天作为土地爷的生日,举行春社、祭祀土地。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旧时,农民要在这一天的早晨在打谷场或院子里用谷糠画“粮仓”。画法非常朴素:先画出尖尖的仓顶,再画个鼓鼓的仓肚,然后画仓门,最后在仓门外画出梯子的形状。待画好后抓些五谷杂粮放在“粮仓”里,然后在上面盖上木板或席子,以防鸡、鸟觅食,用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粮谷丰收、仓满囤盈。还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天清晨打着灯笼到井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摆供品,这叫“引田龙”。

    可以说,这一天的各项风俗都与“龙”相关。比如,吃面条被称为挑“龙须”,吃炸糕被称为吃“龙胆”,吃水饺则叫食“龙耳”,等等。这些名称主要取吉利之意。人们既品尝了美食,又讨到了好口彩。

    我国地域广阔,虽然这一天各地的活动和风俗基本与“龙”相关,但表现方式各有不同。如,侗族用牛象征龙,这一天,各村寨鼓乐齐鸣,宰杀小牛食之,谓之吃“龙肉”,各家互请共餐“龙肉席”,呼划“王龙归位拳”,并把牛角埋于村寨中心,以示接龙归位,预兆当年本寨免灾增福,人畜两旺。

    晋南一些地方则把这一天称为“花潮”。人们携带美酒佳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当地也称这种活动为“游春”“踏青”,人们在这一天尽享美好春光。

    豫北一带则至今还保留着早上吃黍米糕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煎黍米糕,称之为“年糕”。“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龙公公的胡须烧着了”的歌谣说的就是这一情景。

    在天津,则有吃煎闷子的习俗,美其名曰“煎龙麟”。优质的闷子是用绿豆淀粉熬制的,透透亮亮,不粘不散。人们吃着煎闷子,配以新烙的大饼或薄饼,再炒一盘鸡蛋,配上凉拌的绿豆芽、菠菜或者加上些豆腐香干,既爽口又清香。

    这些习俗今天大都不时兴了,唯独理发深受大家认同。“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这一天大大小小的理发店和美容店顾客盈门,十分忙碌。剃了“龙头”,大家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春光满面,生活和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2月20日 总第394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