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伏案展黄卷依旧 提灯照山河清明

作者:周美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2-06 星期一

    我工作的地方在重庆一个只有27万人口的小县城里。它有着悠久的煤矿开采历史,靠着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维系着整个县城的繁荣。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城开始由矿区向旅游区转变。

    2013年1月,我参加工作不久,便被闯入眼前的情景所震慑:在狭窄的巷子里,档案馆锈迹斑驳的铁门前,百余位老人排成长队等候着。他们曾是矿区工人,曾为矿区建设奉献了青春和汗水。基于当时的政策,他们只要能查到证明工龄的档案,就能到社保部门办理增加工龄的业务,他们每个月的养老金就能增加。

    那时,档案馆保存的相关档案资料还没有整理,堆积如山、杂乱无章。与其说它们是档案资料,不如说它们像一堆尘封了几十年被历史遗忘了的纸张。然而,就是这一堆布满灰尘、蛛网、锈迹的一页页纸张,关系着这些老人的晚年幸福。

    为了更好更快地为老人们提供档案利用,我和同事白天收集登记信息,晚上挑灯整理查找档案。昏黄的路灯透过老旧木窗照进房间,照着案桌旁一个个埋头苦干的身影。我从在旧档案里摸出虫子的惊恐,到甩甩被铁钉扎出血的手继续奋战的淡定,也就用了两三天时间。

    有时候,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在那段日子里,有的老人因档案记载有25年工龄喜极而泣、如释重负,有的老人因档案无记载哭天喊地、大发雷霆……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不断上演着喜怒哀乐的人间故事,嘈杂、纷乱、苦痛却又满怀希望。我曾埋怨过老人们脾气急躁,因为他们总指责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提供档案,也曾为没有查找到档案的老人露出萎靡的神情而感到悲伤。

    于抢救保护档案的我们而言,历史遗留问题有很多,人们对于存储保护档案的意识尤其薄弱,一些人只有在用到档案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保存,致使无从查找;档案保管部门成立时间较晚,想要追回补救几十年前的档案尤其困难;有些档案没有较好的保管条件和环境,甚至消失在暴雨、洪水、泥石流中,抢救的愿景也跟着一起被厚厚的灰土掩埋。

    那时,我总在想档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总在思考怎样做好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不知过去,无以图未来。”我们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工作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时,信仰的力量为我们指引方向;当遇到阻碍、不知如何处理时,坚定的信念守护我们破除万难,逆风前行。

    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环境之好前所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新的档案馆建起来了,“小、破、旧”的档案库房变成了明堂高窗;堆积如山尘封多年的资料也被扫去灰尘、抢救修复、科学整理,变成一件件可被利用的档案;脆弱的纸质档案被数字化成快捷便利的电子信息,数字档案系统得以应用,跨馆利用稳步推进……当时没有查到档案的老人们遇到的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体现着党对人民的关怀。

    我明白了,档案从来不是一张单纯的纸,它是岁月的记录者,也是现实的见证者,还是历史的推动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等项目一一落地,这背后便有着档案不可或缺的作用。

    今年是我从事档案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我所理解的档案不仅仅是一家一户一人之档案,不仅仅是一页纸、一本书、一张图片,而是一行一业一城一域之档案。它不仅仅是握在你我手中的纸张、深藏档案库房中的图册、硬盘里的数字,它既有形也无形。在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今后,我将忠诚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将“四个好”“两个服务”的殷殷嘱托牢记心头,守初心、担使命,坚定信仰信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档案事业中,以奋斗为桨,迎风远航。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2月2日 总第393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