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腊味唤起浓浓乡愁

作者:胡运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1-17 星期二

    每当在街头看见人家阳台上挂满了腊肉、腊鱼,闻到饭店飘出腊肉炒菜、红烧腊鱼的香味儿时,我都不禁想起家乡,回味起母亲用腊肉、腊鱼做的每一道菜。

    20世纪70年代,猪肉供应不足,我家过年时买到的肉不足十斤,这对于一个十几口之家远远不够。

    那时,母亲腌的腊肉、腊鱼大都用来招待客人。我们只有在吃年夜饭时才能吃到,而为了能让我们多吃点,父母总是舍不得吃。

    改革开放后,许多乡亲开始养猪,我家也养了几头。每到过年,家里都会杀一头猪。母亲会留下几十斤肥瘦兼具的猪肉,用来腌制腊肉。

    腌制腊肉可不容易。母亲先往一个干净的大盆里倒入适量的盐、五香粉和花椒粉,拌匀后将它们均匀地抹在猪肉上,平铺在干净的锅里。每铺一层肉,母亲总会放上几个桂皮,洒上少许酱油和水。然后,盖上锅盖用火炒。火不能太大,否则肉没有入味表面却烧焦了。每隔几分钟,母亲总会翻动锅里的肉,直到满屋飘着浓郁的香味时才关火。随后,让肉在锅里焖上一段时间,待冷却后放入一个大缸里,再用木盖盖严。

    几天后,只等天一晴,母亲便从缸里取出肉,用细绳穿好挂在屋前的竹竿上暴晒。傍晚,再将它们放回大缸里,用木盖盖严。如此反复,一直到肥肉变得油光锃亮,有的地方冒油;瘦肉变成浅浅的红黑色,捏上去感觉硬邦邦的。这时,腊肉就做好了。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母亲依然节俭。她把做好的腊肉放入大缸里,平时舍不得吃。只有过年时,才取出来用它们炒菜。

    腊肉的吃法有很多种。我们通常的吃法是将腊肉洗干净,然后切成方形薄片。切出来的腊肉晶莹剔透,色泽深红。

    腊肉准备好后,用它们炒藜蒿、蒜苗、辣椒,炖冬笋等都很适宜。也可以直接将切好的腊肉放入一个碗里,加上一些佐料与米饭一起蒸,此举不仅保留了腊肉的原汁原味,而且方法简便,吃起来更美味。

    藜蒿炒腊肉是家乡的一道特色菜。买藜蒿可有讲究,这时的母亲毫不吝啬,一般不买街市上人工种植的青长细嫩的藜蒿,而是专挑比青藜蒿贵两三倍的红而粗短的野藜蒿,因为野藜蒿闻起来有一股浓郁的香气。做藜蒿炒腊肉这道菜,要先将几片腊肉放入热油锅中用温火炒一下,再倒入准备好的野藜蒿、干红辣椒一同翻炒。几分钟后,一道香喷喷的藜蒿炒腊肉就做好了。腊肉色泽红润,吃起来不油腻,劲道十足,那美味让我至今难忘。

    腊肉炖冬笋也是家乡的一道美味佳肴。先将洗净的腊肉切成小方块平铺在锅底,接着倒入切成片状的冬笋,加上少许干辣椒、蒜末、酱油,以及适量的水等,然后盖好锅盖。先用大火炖,待水沸腾后改用小火慢炖约20分钟,待腊肉、冬笋与佐料的味道互相渗透时出锅。出锅前再放一些香葱末,用勺子搅拌一下就可以吃了。腊肉炖冬笋,腊肉里的盐因被冬笋吸走,所以既不腻也不咸,还带有辣香味,那是新鲜肉所不能比的。冬笋伴有腊肉及一些佐料的味道,脆而不涩,鲜香甘甜,真是妙不可言!

    再说腊鱼。我们村临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亲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每年一进入秋季便开始禁捕,只等临近过年时才可以捕捞。此时,每家每户可分到几十斤甚至百多斤鱼。这些鱼一时吃不了,乡亲们便晒起了腊鱼。

    母亲挑选晒的鱼从不含糊,必须是两斤以上的。因为小鱼晒干后肉少。还有,要晒的鱼必须从鱼背切开,这样晒起来充分。剖鱼需要有劲儿,一般由父亲、哥哥或者我来做这件事情。

    鱼剖开洗净后,母亲在鱼身上均匀地涂抹一层较厚的盐,然后一条一条平铺在洗净的缸里,待腌出水分,再用细绳穿好挂在屋外的竹竿上晒,直到晒得发白变成干木板状。

    做腊鱼比较简单,等腊鱼块煎成金黄色后,再加入生姜大蒜末、干辣椒、少许酱油和少量水,用温火煮,再放一些香葱,搅几下就可以出锅了。煎煮的腊鱼色泽红润,鱼肉与鱼刺自然分开。吃起来爽脆可口,香甜美味,还不用担心被鱼刺卡喉。

    每年春节期间,水煮腊鱼的美味都会唤醒我内心的乡愁。

    如今,又到过年时,家乡的腊味成了萦绕我心底挥之不去的浓浓思乡情。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月16日 总第393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