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玉米饼子的回忆

作者:佟雨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2-29 星期四

    母亲念叨想吃玉米饼子好多天了。我在小镇的大街小巷寻了几日,终于在一条僻静的胡同口寻到了一家卖玉米饼子的小店。

    圆圆的玉米饼子,像一个个金灿灿的“小太阳”,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里。两元一个,我买了5个。6岁的女儿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糕点啊?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我笑着掰了一小块儿递到女儿嘴里。她只嚼了一下便吐了出来,问我:“爸爸,这是什么呀?不好吃!”女儿口里的难以下咽之物,却是我儿时的美食。

    小时候,我家在农村,一日三餐不是喝玉米糁粥,就是吃玉米饼子,只有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里,才能吃上一顿面食。玉米糁粥又粗又硬,难以下咽且不易消化,特别是老人喝了会导致胃部不适。手巧的母亲便粗粮细做,做玉米饼子给奶奶吃。

    做玉米饼子的步骤很繁琐。首先,要把玉米运到碾坊碾成玉米糁子,再把玉米糁子用机器碾碎成玉米面。然后,用热水将玉米面和成面团。为了便于发酵,在和成面团之前,要在玉米面里加适量小苏打。为了让玉米饼子更加美味一些,还要往玉米面里加一些小米面、黄豆面等。和好的玉米面团要放在盆里,盖上盖子,晚上放置在热炕头上,再用一层薄被子盖住四周。待到第二天,面团膨胀隆起就发酵好了。

    母亲端着面盆来到厨房,先在大铁锅底炖上一些菜,如白菜豆腐或萝卜土豆,然后把灶膛填满柴火。待到锅边儿也被烧热,锅里的菜汤快熟的时候,母亲洗干净双手,站在锅台边,揪出一小团玉米面在两个手掌间来回拍打。感觉拍打得差不多了,就一个挥手找准铁锅上围边沿的一个位置甩上去,只听啪的一声,那个被拍成圆形的玉米饼子就牢牢地粘在铁锅沿儿上了。如果火候掌握得不到位、甩的力度不恰当,玉米饼子就会顺着锅沿儿直接溜到锅底的菜汤里。所以说,这也是技术活。贴完一圈后盖上木质锅盖,大火烧5分钟,再小火烧5分钟,再停火焖5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打开锅盖,一缕玉米香气扑鼻而来,一圈金灿灿的“小太阳”正冲着我们绽放笑脸。我们小孩子着急要吃,母亲笑着用一把小铁铲自下而上铲下一个个玉米饼子递给我们。刚出锅的玉米饼子,一面金黄暄软、一面焦黄酥脆,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兄妹一手拿着一个玉米饼子,一手端着一碗白菜豆腐汤或萝卜土豆汤,咬一口饼子,喝一口汤,感觉这就是人间美味!

    这些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儿了。如今,我家不吃玉米饼子已经几十年了,可每天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地吃着,我们却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份香甜。母亲更是时常惦念过去吃的玉米饼子。

    那晚,在女儿瞠目结舌的注视下,我和母亲每人吃了两个玉米饼子,饭量竟比平时大了一倍。虽然买的玉米饼子早已经过改良变了口味,但母亲吃后还是大呼:“过瘾!过瘾!”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2月26日 总第392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