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难忘申遗路上的档案力量

作者:黄国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2-28 星期三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我担任浙江省龙游县体育局局长,同时兼任县史志办公室主任。2016年6月,我担任县史志办公室主任。2019年9月,龙游县档案馆与县史志办公室合并,成立龙游县档案馆(史志研究室)。此时,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一路走来,我与档案相知相伴,路上有坚持、有困惑、有理解,也有感动。

    2018年,龙游县姜席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艰巨繁重的申遗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档案的独特力量,看到了档案工作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龙游姜席堰申遗成功的背后,是古代龙游先民的创造和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龙游全县人民承前启后、致力保护管理的辛苦付出。当然,这也包含着龙游档案人的无私奉献和殷切期盼。

筚路蓝缕申遗路

    申遗之初,龙游县档案馆责无旁贷地成为姜席堰申遗的团队成员。我作为档案人,有幸参与其中,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工程技术文化、工程布局特色、工程形制例证、社会自治和涉堰人物等资料梳理、挖掘、总结和提炼的重任,努力揭示姜席堰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我先从历代的县志、文献和档案着手,通过查阅明万历、清康熙、民国等各个时期的《龙游县志》《龙游水利志》等书籍,从中寻找姜席堰的前世今生。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天,我和同事克服各种困难,加班加点,整理出约500页5万字的资料。从中,我们查找并论证了姜席堰的重修年代等。

    翻开民国时期关于姜席堰的档案,我欣喜若狂,共计168件。尤其珍贵的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姜席堰管理委员会订立的《姜席堰管理章程》,虽然只有600多个字,却把社会自治的精髓汇聚在一起。如“水利的主体是水利农民”“堰长、堰董共十八人并选举产生”等。

    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姜席堰的重修历史,还原了姜席堰“官督民办”管理模式的科学性。比如,最早出现的“堰长制”,镌刻在明知县钱仕《重修姜村席村二堰记》碑文里,并被收录在明万历壬子《龙游县志》中。这是迄今为止,在浙江甚至全国较早出现在典籍中的“堰长制”,为浙江省开创实施“五水共治”的“河长制”并在全国推广提供了溯源。最有特色的就是“传承有序的‘官督民办’社会管理的持续性”,一直传承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订立的《姜席堰管理章程》。纵观姜席堰有档案记载的历史,可以发现,从古到今姜席堰的社会管理都充分实行民主与自治,“官督”“民办”职责分明、互惠互助、携手共建,同时去粗取精、扬长避短,不断规范、完善和提升。这是姜席堰遗产的精彩之笔,这些成果的形成凝聚着龙游档案人的辛勤付出。此外,县档案馆团队深入龙洲街道、东华街道、詹家镇进行调查。通过走访20个村近200余人次,共收集整理了近2万字的田野调查原始档案资料(含采访笔记和谈话录音记录),并加以修编。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以姜席堰为主题内容的历史、文化与史料,为申遗成功作出了档案人的贡献。

宣传推介忙不停

    姜席堰申遗成功后,龙游档案人马不停蹄,继续努力,不断撰文、编书、写材料,向龙游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积极宣传宣讲龙游姜席堰。

    由县档案馆主编的《龙游史志》“姜席堰专刊”在申遗后的1个月内编成,印发3万多册,面向全县干部群众发放;《姜席堰清廉文化专刊》编印5000册,发送到广大党员干部手中作为学习资料;《姜席堰“官督民办”的社会自治》等文章相继在媒体上刊登。

    我还代表龙游档案人参加了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灌溉工程遗产服务灌区现代化建设”论坛,并进行“姜席堰‘官督民办’的社会自治”经验交流。通过宣传,这座原本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古老姜席堰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芒。

    为宣传姜席堰,我利用各种可以宣传的机会,向领导、专家和游客们倾情讲述姜席堰。近年来,我不断在各种场合进行演讲和解说,努力把姜席堰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介绍给大家,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它、利用它和建设它。

    纵观姜席堰的申遗之路,它之所以能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除了其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堰坝工艺技术之外,历代档案文献中丰富翔实的记载,是姜席堰成功申遗的“硬支撑”。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一页页档案资料的累积,如同一个个阶梯,成就了姜席堰的申遗成功。

    档案不仅仅是存史,更重要的是资政育人。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水关乎百姓幸福、关乎经济发展、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中国水利正步入前所未有的建设黄金期,战线长、领域多、范围广。我们当以历史为鉴、以遗产为镜,大力弘扬人、水、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传承遗产文明、传播遗产文化、弘扬遗产精神,引领现代水利事业科学健康发展。于是,探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内在的奥秘就日渐摆上我们的议事日程。

著书立说传后世

    今年,为了彰显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和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决定编写《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卷丛书》,姜席堰列为本丛书的一卷,并让我负责编撰。对此,我感到莫大的荣幸。我认真对待、用心投入,在编写中学习、在学习中请教,较好完成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热爱、对水利文化的眷恋和忠诚,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多次到龙洲街道后田铺村、洪呈村进行实地考察,又分别到灌区各村进行野外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在深入采访调查中获得丰厚的第一手资料。随后,我开始拟编纲目,从档案、文献里收集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伏案笔耕,编写初稿,夜以继日,反复校对,数易其稿。历经一年的努力,最终完稿,该书约18.6万字。

    这本书的编撰完成,得益于档案中的每一页纸、每一张老照片,因为只有这些档案和实物,才能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才能堪当姜席堰历史代言人的重任,才有助于古老、深邃、尘封的古堰文化重新焕发光彩。由此,我也深刻感受到档案工作虽然默默无闻,但只要我们档案人肯努力、愿坚持,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去梳理、研究,就会在不经意间看到兰台之花的绽放,体会到这项平凡工作所蕴含的乐趣与幸福,感受到档案里的真实和力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2月26日 总第392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