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一份档案的自白

作者:赵 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2-14 星期三

    我是一件档案,古铜色的皮肤,长方形的身体,腰板挺直,还有无数的伙伴……人们对我极为重视,经常翻阅,字迹从清楚看到模糊,纸张从崭新看到破损,看了一年又一年……

历史轨迹“为人”护 枪炮轰鸣震九州

    1935年,我经常在路上奔波,很多人带着我,从闹市跑到郊区,从城东跑到城西,从上海跑到延安。路上的枪炮声、爆炸声震耳欲聋,呼喊声声嘶力竭,但我一直安然无恙。

    人们把我放在木质箱子的最里层并罩上一层棉布,环境舒适,危险只存在于耳中,还从未亲眼见到过。

    这些人都对我特别好,爱护我、守护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们中有一位名叫陈为人的同志。他很瘦,皮肤黝黑,总是吃不饱饭,还患了肺病。起初,他在上海经营着一家绣店,经常晚上通宵达旦地整理文件,那时生活还算安静。

    后来变故出现了,陈为人紧急带着我离开,把家里的东西都卖了,以供我在路上的花销。他对我尤其关注。我每次听到咳嗽声时就知道他又来整理文件了。他的神态非常严肃,皱着眉头。他一直认为,我比他的家产、生命都要重要。他经常在漆黑的夜里,与小小烛光为伴,我便静静仰望着这位时代“为人”。

兰台珍“案”传后世 鉴古辨今照千秋

    1959年,仔细想来,几年都没有来回颠簸过了,平静的生活惬意而美好,但是我能感觉到即将到来的衰老。我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温度湿度都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勉强保证身体健康。人们察觉到了这一点,便为我建起了新房。新房建设了3年多,位置在北京西郊,是一个非常隐蔽安全的地方,那里空气洁净没有污染,温度也合适。搬进去的时候,我在门口特意探头看了一眼,知道了这里就是中央档案馆。

    这里的房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许多人一直在忙前忙后记录着、清点着、搬运着各种档案资料,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让我感到很舒服。

    随着记录工作不断完善,我有了自己的新编号,人们根据本子上记录的内容,很快就找到了我在哪个房间的哪个柜子里。不仅如此,听其他伙伴说,我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了。因为国家有专门保护我们的机构,还有一系列管理标准和规定,这些都是为我们生命安全、合理有序、科学管理保驾护航的。

    这几年,我注意到档案馆里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他们口中听到一些词:“高校毕业、档案专业……”原来,国家专门为我们档案开设了一个专业。也许是第一次做这种工作,经常能看到他们苦恼又不知所措的神情。但这些人特别勤快好学,一天来检查七八遍,认真做着记录;不仅如此,他们还帮我做健康体检,滴上神奇药水,刷子轻轻扫过,经过20多道工序,我能感受到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如此,我陪着这些年轻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黑夜和白天……

    看到他们坚定的眼神,我能感受到这些人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恍惚间,我想到20多年前也是同样的夜晚,那些年轻人带着我们在枪林弹雨中长途跋涉的情景,枪炮嘶吼声如同档案里白纸黑字般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如今,我在这一方空间内安静惬意地享受着生活,烛光变成电灯,木箱变成铁柜,草绳变成钢锁,不变的还是年轻人投身于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

春风化雨二十年 改革攻坚正“档”头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我见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和我以前见的都不一样,他们有的神态庄严肃穆,有的用充满敬畏的眼神仔细看着我,还有的眼里泛着点点泪光……旁边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我的一些过往经历。我也非常激动,多么希望有更多人能去了解我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去了解那些为了我可能付出了美好青春和宝贵生命的年轻人……后来,听为我做检查的修复员说,原来那一天是档案馆开放日。

    改革春风暖万家,科技劲风力正足。今天,有人拿着一份感光胶片来找我,将胶片上的内容与我进行比对,我仔细看着那上面的内容,竟然与我一模一样,只不过就是比我小了几号。面对这个自己的“孪生弟弟”,我是又喜又怕,喜的是自己的内容可以永远保存下去了,怕的是有了“弟弟”自己会不会被丢弃。几天后,我了解到,我的“孪生弟弟”是通过缩微技术复制出来的,就是把原始的我自己通过相机缩小拍摄在感光胶片上,然后再经过显影加工、拷贝等工序制成缩微品,最后利用检索、显示、复印等手段提供利用的一种复制开发手段。

    我重新打量了一下自己,虽然有人们的精心呵护,但是自己的身体已经变得又薄又脆,字迹也变得有些模糊,已经禁不起反复查看了。不知道我还能在岗位上奋斗多少年,无论如何还是希望有人能把我所记载的内容和精神都永远传承下去……

    至此,我好像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感悟历史,赓续精神血脉,我记录的文字不能仅仅停留于纸上,更是要刻进人们的心里。

万物互联“档”人心 智慧云端迎新局

    2018年,我衍生出一个叫代码的东西。现在,我走上了一个新的舞台——互联网。把代码输入进去,荧屏上就会出现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图片,不仅如此,人们动动操作器,还可以全方位在屏幕上看到我,连磨损的痕迹、修复的痕迹都一览无余。

    上舞台的第一天,我还担心自己要是不招人喜欢怎么办?事实证明我多虑了,首日“1万+”的浏览量让我瞬间自信心暴增。不仅如此,还有人把我的图片视频传播到其他舞台上,点击量、转发量更是不断上涨,听着都是一些新鲜的词汇:“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热心群众留言:“历史档案揭示的不仅是过去每段血泪史,更是先烈一生的故事”“档案的职责在于为社会发展、历史延续而无私奉献”“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档为凭可正视听”……每一条我都会细细品读,心里百感交集,原来我们的故事从未被忘记,依旧光彩夺目、生机勃勃。

    我诞生于炮火中,在和平中得以保存,在科技中得以延续。我与历史孪生,同文化结缘,得经济助力,为社会长存……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2月12日 总第391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