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黄帝内经

作者:何晓晶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2-09 星期五

开栏语

    为保护人类共同记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建立世界记忆项目。其主要目标是用最适当的技术加强对世界上过去、现在和未来文献遗产的保护;促进文献遗产的普遍利用;提高全世界对文献遗产的存在和意义的认识,从而促进人民之间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相互理解。30年来,该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世界记忆名录更是成为其最亮眼的名片。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432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中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始国之一,一直以来,广泛参与世界记忆项目的相关工作,并积极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作出重要贡献。目前,中国已有13份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2份入选亚太地区名录,143份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值此世界记忆项目建立30周年之际,本报《珍档阅览》栏目特别推出《世界记忆名录》专栏,以世界记忆名录入选文献为载体,向读者展现世界文明丰富多彩的多元图景。

元代胡氏古林书堂《(新刊)黄帝内经》之《素问》《灵枢经》(部分)
 
    入选时间:2011年
 
    申报国家:中国
 
    保存地点: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代表性著作,成书于2200年前战国时期。它以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阐述健康的概念,强调天人合一及身体与意识的统一,系统记录了中医“阴阳”“五行”2个基本理论,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的根基,并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先后传播至日本、朝鲜、越南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不再迷信“疾病因魔鬼而生”的医书。它探讨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原则和处方,系统总结出身体和意识活动的关系以及人体的病理变化,记录中医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治疗经验,解释中医学的生命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直到今天,人们从事中医活动仍然以《黄帝内经》为准绳。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养生保健知识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重视养生和疾病预防,并与治疗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与现代医学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完美契合。《黄帝内经》提出,人的生命活动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变化,包括四季气候、昼夜节律、月相盈亏等,同时还强调整理情绪和节制欲望以获得形体、精神双方面的健康。特别是强调整体观念,它系统论述了人体脏腑经络、器官筋骨、内外形神是统一整体,这与现代科学的“全息论”相吻合,并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提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具体法则。

    《黄帝内经》不仅注重疾病治疗,还对医师培养提出要求。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列举了针刺医师应该具备5个条件:聚精会神、知养生、知毒药、制砭石大小以及掌握病理学和诊断学;它还指出培养医学生要选德才兼优者,“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不可随意培养,并规定学医必须学好、学精,不可胡乱行医,以免误人性命。《黄帝内经》对中医医师从专业能力、职业操守以及行医资格等方面都作出明确的论述,其理念与现代医学生的培养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黄帝内经》以对话体形式书写,由黄帝提出有关医药的问题,而他的御医岐伯和雷公则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医理进行阐述。文字生动押韵,以诗歌般的语言记载了古代丰富的医学文化知识,体现出中国古人精湛的文学造诣。

    很多学者认为,《黄帝内经》不是某一时期的某位作者独立完成,而是众多资深专业医者历经几个世纪的集体成果。书的主体部分完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加以补充和修订,齐梁间(6世纪)有全元起注本《素问训解》出现,唐代(7世纪)著名医学家王冰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北宋(10世纪)时期,宋仁宗下令设立校正医书局,由政府组织当时的著名学者对《黄帝内经》进行整理和编撰。国家图书馆保存的《黄帝内经》,是1339年由胡氏古林书堂采用雕版印刷术刊印,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版本。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2月2日 总第391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