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穿越时空的抚顺龙凤矿竖井

作者:刘吉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2-05 星期一

    辽宁抚顺,城市沿浑河而建,东西狭长,煤炭储量丰富,素有“煤都”之美誉。在抚顺市东洲区龙凤路东段,矗立着一座外观呈“T”型、被当地人称为“大架子”的工业构筑物,它就是龙凤矿竖井。作为抚顺地区开采较早的重要煤矿,龙凤矿竖井曾经是抚顺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它也无声地述说着往昔不能被人遗忘的历史。

见证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抚顺煤矿概况》中简要介绍了龙凤矿及龙凤矿竖井情况 辽宁省档案馆馆藏

    抚顺地区的煤矿开采,最早可以追溯到1901年。是年,当地的民族矿业家王承尧向盛京将军增祺呈递的《千金寨煤矿开采申请书》获准后,拉开了抚顺地区煤矿开采的序幕。这一时期,除了王承尧的抚顺华兴利煤矿总公司和翁寿的抚顺煤矿公司外,许多乡绅及小业主也加入兴办小型煤矿或煤窑的行列中。然而,抚顺地区煤炭开采起步之时,正值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日本和沙俄以武力斗争的方式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利益之际,民族矿业家们实业救国的努力成果很快被窃取——1903年以后,沙俄成立的远东森林公司逐步掌控了抚顺地区的煤矿开采权,之后,随着沙俄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其在抚顺煤矿开采领域攫取的一切利益转归日本侵略者。

    1904年,龙凤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煤炭开采行为。1917年,商人张慎修在龙凤煤田开凿斜井,准备扩大生产。次年10月,斜井刚刚投产便被归入日本侵略者开办的“抚顺炭矿”。当时,日本侵略者在邻近的鞍山成立了昭和制钢所,冶炼当地的铁矿资源。因冶炼所需煤炭缺口甚大,1919年日本侵略者在大规模开采龙凤矿浅层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又开始计划在龙凤煤田修建竖井,开采储藏在地下更深处的优质煤炭资源,但工程开展得并不顺利,1922年宣告停工。

    存世的龙凤矿竖井,始建于1934年,1936年12月正式竣工投产,分为东、西两井。西井为主井,高约37.5米,用于运送煤炭;造型独特的东井是副井,高约63米,主要用于运送材料及人员。修建龙凤矿竖井时,日本侵略者曾派人到欧美诸国考察先进的矿井修筑技术,最终参考了德国鲁尔工业区埃森城密尼斯特坦煤矿竖井的基本架构和外观造型,建造了这一对竖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密尼斯特坦煤矿竖井毁于战火,因此,同样架构、同样设备的竖井,目前仅有龙凤矿一处存世。

    龙凤矿竖井东、西井中,内置两套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功率为5395千瓦的“戈培式”绞车(卷扬机)。所谓“戈培式”,是在大滑轮的两端吊挂罐笼,利用电动机传动实现驱动,与传统“圆筒式”传动相比,“戈培式”绞车与电动机直接相连,可以大大节省用料和用电量。

    龙凤矿竖井东井的外观造型独特,看上去很像砖混结构,但从最初的设计来看,它与西井一样是钢结构。因为在实际生产中,设计者考虑到抚顺地区冬季低温严寒的气候,为防止设备及绳索结冰、损伤内部构件及滑轮沟槽,又在竖井外部用红砖垒砌了封闭的外部结构,并在井筒内安装了暖气设备,根据气候变化调节井筒内温度。

我党组织矿工开展抗日斗争

    由于龙凤煤田储藏着优质的黏结性煤,因此格外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关注,为了更大限度地掠夺优质煤炭资源,日本人不惜重金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引进龙凤煤田——龙凤矿东井罐笼的升降速度最高能够达到每秒12米,是普通民用电梯的五倍至六倍。根据日本人相关统计,到1944年3月,龙凤矿已有中国矿工1.6万余人、日本籍员工600余人,其规模在“抚顺炭矿”下辖各矿中名列前茅。

    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日本侵略者疯狂压榨中国矿工,不惜用中国人民的血汗和生命来换取煤炭资源。面对恶劣的工作条件和极不匹配的薪资待遇,中国矿工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反抗斗争。

    从1905年“王承尧矿权案”起,抚顺煤矿工人一直没有放弃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入侵和残酷迫害,多次自发组织罢工活动。1924年,在矿工张凤岐的组织和发动下,抚顺煤矿2万余名矿工举行罢工活动,龙凤矿也有几千名矿工参与其中,要求提高工资、减少工时。这次罢工持续了10余天,罢工期间,采煤、掘进、运输、通风等工序全部瘫痪,最终日本侵略者无奈妥协,中国矿工的待遇获得改善。

    1928年8月,我党在抚顺成立特别支部,当地矿工的罢工由自发转为有组织的斗争。王仁斋等中共党员受中共满洲省委委派,以矿工身份到抚顺煤矿组织中国矿工开展反日活动,他们深入煤矿,与矿工同吃同住、共同劳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培养党的积极分子和革命骨干,组织工人罢工,引导中国矿工成立工人纠察队,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由于常年克扣工人微博的薪水,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也十分缺乏,抚顺煤矿的矿工伤亡率很高,煤矿开采经常处于人手紧缺的状态。为了缓解这种窘境,1940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将被俘的抗日军人、被捕的抗日干部和百姓等投入“训练所”强制训练后,以“特殊工人”的名义押往各地工矿做苦工,“抚顺炭矿”就是最早接收“特殊工人”的地方之一。与普通矿工相比,“特殊工人”工资更低,劳动强度更大,受到更严密的监视,饮食和居住条件也更为恶劣。

    龙凤矿是抚顺矿区接收“特殊工人”较多的煤矿,1943年11月间,有200余名“特殊工人”被日本侵略者从黑龙江的中俄边境押解来服苦役,他们当中有刘兴起、宋庆昌等几十名中共党员。这些党员在龙凤矿组织“特殊工人”对抗把头、开展罢工,通过召开秘密会议及个别谈话等方式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并在日本投降后组织200余人的“工人自卫大队”,一边自发保护工厂矿山,一边宣传解放区的情况,号召大家加入革命队伍。1945年9月,通过与我冀热辽16军分区的接洽,刘兴起、宋庆昌等人如愿回到革命岗位,跟随人民军队继续为全国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成功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在遭遇数次破坏后,龙凤矿一度生产秩序混乱,矿区环境破败不堪。日本投降后至抚顺解放前,龙凤矿的年均煤炭产量仅有不到30万吨。1948年10月,龙凤矿地区被人民军队解放并接管,正式回到人民手中,自此,在党的领导下,这座煤矿开始为建设新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焕发了新的生机。

    1949年以后,党领导龙凤矿干部职工,先后对竖井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得矿井的年煤炭产量从解放初期的180万吨提高到350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龙凤矿党员模范、劳动模范层出不穷。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龙凤矿工人多次在节假日主动到工作岗位“献工”,只工作、不计酬;1958年,优秀工人吕振刚带领班组在劳动竞赛中创下全国纪录,他也登上了当年《人民画报》第5期封面,并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连环画《“伏虎”记》主角的原型;1974年,龙凤矿组织女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组成“女子采煤队”下矿井与男矿工共同劳动,破除“女人下井不吉利”的狭隘观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开采时间越发久远,龙凤矿的开采进入深部,煤田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不断增加。由于发生了安全事故和可采量锐减,龙凤矿于1999年8月起封井回撤,同年10月宣告破产。

    龙凤矿竖井在我国乃至世界采煤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抚顺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为建设新中国拼搏奋进的宝贵品质。2003年,龙凤矿竖井成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龙凤矿办公楼、竖井楼作为抚顺煤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2月2日 总第391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