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清朝末年自来水流进北京

作者:朱琼臻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1-18 星期五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军民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井水。据记载,19世纪末,北京街巷共有饮用井1228眼,但绝大部分是苦水井。内城甜水井数量极少,外城泉水不仅取水路程遥远且基本专供皇室,百姓生活用水极为困窘。

    清朝末年,一些“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和力推“洋务新政”的政府官员审时度势,呼吁建设北京自来水系统,解决民生用水难题。自来水也逐步流进北京,从最初被人们视为洋水的“怪物”,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

洋商竞价 坚守自办

    北京是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庞大的人口规模产生巨大的水资源需求。因此,建设北京自来水系统成为西方国家密切关注之事。“津、沪等处华洋各商争订机器,巧揽强售,诡计百出,其开价在二三百万两以外。”

    最早提出承办北京自来水工程的国家是比利时,光绪二十四年(1898),比利时洋商放出风声想承包建设,但清政府并未理会。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光绪二十七年(1901),美国商人田夏礼和刘承恩先后表示愿意承造北京自来水工程,清政府借口“北京大局初定,风气未开,街道工程一切事同创始,自来水一时未便安设”,也未允准。光绪三十三年(1907),西班牙驻华公使贾思理照会外务部,表达其承办愿望:“本国代表人李色利雅禀请……联合中国资本家合办。”同时附上预先草拟的《北京自来水公司合同》和《北京用自来水之益处》。外务部在与民政部磋商后认为,西班牙与美国诉求相似,也应予以拒绝。“查京城街道安设自来水管系属地方要政,应由中国自行筹办。”西班牙对此申辩:“从前外人初次请中国政府允让修造铁路、建设电线并开矿,中国亦曾驳未准。乃如今中国已有修造铁路、电线,并有外人开采矿产之事。”他们承诺,工程每赚100分利,纳清政府25分,但清政府仍未采信。

    而对此事最上心并与清政府拉锯最久的是奥匈帝国。光绪三十三年(1907),华商金辅清等人向民政部禀请设立京师自来水公司,但没等民政部和农工商部核准,他们便与奥匈帝国商人万尼科拟订自来水机器货物草合同和聘请工程师草合同。直到《京报》赫然刊登清政府委派大臣周学熙总理自来水事务的新闻,奥国驻华公使师特克急忙前往外务部进行交涉,希望周学熙能继续与万尼科履约。外务部在与民政部、农工商部多番商议后,最后致函奥使:“查金辅清等请办京师自来水既未经农工商、民政两部批准,所举代表人与万尼科订立购买机器、聘请工程师合同亦未禀报该两部有案。……所订合同自系个人私事,无关交涉,其应如何商结之处,仍由该商等自行清理。”

觅水集股 购机建厂

    光绪二十四年(1898),内阁学士徐琪和兵部候补主事费德保分别上奏,从水质、卫生、消防三个方面分析了自来水的好处,请求“皇上明降谕旨,或给官帑设立自来水公司,或官督商办广招股分”。光绪三十四年(1908),农工商部大臣溥颋、熙彦、杨士琦等人上奏慈禧太后,“请办京师自来水一事”。后经批准,成立“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其性质为招商集股的官督商办企业,总经理为周学熙。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十八日,农工商部大臣溥颋等人呈交的关于筹办京师自来水暨纺纱厂事宜的奏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该公司创办初期并不顺利,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北京地处内陆,不靠近大江大河,加之北方特有的干旱天气,水源堪忧;其次,清政府囊中羞涩,筹资问题也令人头疼;再者,工程建造所需大量精密设备及配件中国无出,必须依赖进口。为此,周学熙等人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

    在寻觅水源方面,可谓是几经周折。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兵部候补主事费德保便主张“取水来源,最善在西山各泉提吸,因势利导,水清源近,即可将水管通入内城以供天厨之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美国大学堂教习维理士对北京城内煤山、城外西山的土质石层等进行考察,论证其能否挖深。光绪三十三年(1907),奥商与华商合作寻找合适的水源地,最初找到“得(德)胜门外有沙河一道,距城四十五里,又清河一道,距城十五里”,后发现沙河水量不大,清河闸多汲取不便,而沙河和清河交汇处的孙河水流充沛。孙河“上游来源发自黑龙潭、玉泉山、兴隆口三处,流至沙子营为清河、沙河交汇,孙河为其下游,又其下为通州温榆河,直趋东南,由天津北塘入海……查该河水势源远流长……俾供京城自来水之用”。次年,周学熙总理自来水事务后,也带着工程师进一步勘探,发现孙河确实是最优的水源选择,便着手建造孙河水厂和东直门水厂,将孙河送来的清水在东直门水厂制成自来水成品,再接入市区管道。自来水配水管“自东直门水厂起,经东直门内大街、北新桥,向南经东四牌楼、东单牌楼、崇文门,向西经前门到宣武门,向北经西单牌楼、西四牌楼到平安里”,全长约20万米,共安装480多个水龙头,约每430米长的水管就配有一个水龙头。

    集股筹资方面,主要来源于民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每年须向各国支付巨额赔款,财政状况捉襟见肘,无力拨款修建自来水工程。为尽快筹足款银,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招商集股方式,共发行300万元股票,股票分为30万股,每股10元。如此一来,许多资金并不富裕的家庭也能参与其中,从而避免小额资金的浪费。同时,公司明文规定:(一)不接受外国投资,“本公司专辑华股,不附洋股。凡系本国人民,无论官、绅、商、庶均可入股,一律享股东之权利”;(二)在运营前3年,天津银号每年筹拨银15万两作为财政担保。这不仅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之心,也打消了大家对投资风险的疑虑。仅3个月后,300万元资金便筹集到位。

    设备购置方面,则主要依赖进口。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生产设备和专业人才极度缺乏,无力自行制造建设自来水系统所需的供水设备,必须从外国进口。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考虑再三,决定向天津的一家德国公司——瑞记洋行订购设备。原因有三:第一,此公司曾筹建天津自来水工程,有实操经验;第二,此公司比较熟悉中国北方气候,对孙河也考察多年;第三,其开出的价单比较符合预期。为使交易合乎章程,双方正式签订合同,对机器质量、工程人员、运抵时限等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在后期工程进展中,还是出现诸如到货时间一拖再拖、器材偷工减料等问题。

广告售卖 送水上门

    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历时22个月,至宣统二年(1910),各项工程都已完工。但如何将自来水这种新生事物向民众推广开来,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是,在开始营业的一周内,公司安排了赠水活动,以扩大自来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即选择市区一些热闹地段,聘请水夫从每天早上8时至11时、下午1时至4时,“放水奉赠,不取分文”。

    同时,该公司还使用广告这种商业方式向民众介绍自来水,并获得显著成效。《爱国报》《北京日报》《帝国日报》等均刊登白话文广告:“水这个东西,是人人不可离的,一个不干净,就要闹病,天气暑热,更是要紧。所以开市以后,凡是明白人,没有不喜欢这个水的。”

    但喝了一辈子井水的北京人对自来水还是心存芥蒂,尤其到了冬季,溶于自来水中的冷空气会形成白色水气泡,导致水龙头放出的水呈现白色,有人称之为“洋胰子水”。为消除大家的疑虑,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特意刊登广告辟谣:“这龙头乍放出来的水,带一点白色儿。这个白色,并不算什么毛病,拿着显微镜细细地瞧,全是极小的白水泡儿。因这个水,起孙河汲上东直门的水楼子,借着楼子上的压力,然后再送到各街市的龙头。水楼子高,压力大,又遇着这个冷天,那水管子里面有些冷气,被水的压力催得紧,一时散不尽,就跟着水一块儿出来了。所以水里头有些白泡儿,不过一分多钟的时候,那水泡就化得干干净净,这个水就全变清了。有不知道的,以为是管子洗不干净,又说跟洋胰子水一样,殊不知这个道理,一说就明白了,大家就不致误会啦。”

    待免费试用阶段结束后,自宣统二年(1910)二月初十日起,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市民售水。市民在公司购买水票后,凭水票到水龙头处购水,一个铜元买2张票,可取2担水。此外,公司在前3个月还开展促销活动,水价减半,每个铜元可买4张水票,取4担水,使用期限为一年。水龙头由水夫看管,每天除中午休息外,从早6时到晚6时,市民均可持水票购水。

    在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心经营下,不到半年时间,自来水就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胡同里经常出现排队买水的情形。但还有一些住户,因为家中缺乏劳动力,无法在公司规定的放水时间到公用水龙头挑水。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又发售了一种特别水票,凭票可雇用水夫提供送水服务。此类水票每张售价一个铜元,每次可送水重达75斤,相当于彼时北京通用水桶的一担半。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1月18日 总第3909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