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线翠羽锦中金

——艺脉交融的南京云锦、金箔及真金线

作者:朱天乐 王 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0-31 星期一

    机柕起落中,镂金铺翠。分经错纬间,云舒霞卷。南京云锦的夺目璀璨,少不了金箔华光的点睛妙笔。云锦的“锦”字,是“金”和“帛”的组合,《释名》中写道:“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拥有千年历史的南京云锦,虽为丝帛,却如黄金贵重,而以金箔制线织入其中的特色,更是成就了南京云锦的“寸锦寸金”。

千锤万打制金箔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是江苏南京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发源于南京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曾分属句容县和江宁县)。金箔多制成金线用于皇家贵族的服饰上,金线和蚕丝织成绫锦称为“织金”(即今南京云锦的一种)。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金线金箔总厂藏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始于东晋。相传,东晋时期句容县城北下荫人葛洪是金箔锻制的始祖。据老手工艺人介绍,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最早记载金箔锻制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椎”,即打金椎,短柄,约八斤重。至清代,随着云锦织造需要使用真金线,南京金箔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据《故宫志》记载:明清故宫及皇室龙袍锦衣所用金箔产自于江宁。清末,句容县、江宁县一带从事金箔的业户有四五十家,从事金线的生产户也有三五十家。清东陵慈禧陵墓铭中写道:“金箔出自江宁。”

    真金线在丝绸织造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在西汉散文家桓宽著的《盐铁论》中就有“罽衣金缕”之说。隋朝时,波斯国进贡“罽金绵锦袍”,皇帝令太府丞仿制,结果造出超越贡品质量的织金锦。唐朝时期,诗中更是出现“劝君莫惜金缕衣”和“蹙金孔雀银麒麟”的诗句。

    “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软似绸缎,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这是对南京金箔锻造技艺最形象的描绘。时至今日,金箔锻制的过程仍需用真金经过十几道工序锤炼而成。这些过程分别为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金箔等。其中,打箔最为辛苦。首先需要两个工人将金块打成薄片,再由两位专门打金箔的手工艺人各自用锤子,轮流锤打,至少锤打上万次,才能把薄片锤打成金箔。

    有了金箔便可以制作真金线,还要经历做粉、打纸、背金、担金、熏金、砑金、切金等十几道传统手工技艺。真金线分为扁金线和圆金线两种。制作扁金线需将金箔裱到纸上,经过砑光,切成窄条,宽度一般为0.5毫米,长度视其幅宽而定。制作圆金线则是需要增加做芯线、搓线、摇线等工序。制作真金线的秘诀要领,主要靠师徒之间口口相传及实践操作才能领会。在纺织时,将真金线缠于织梭上,作为纬线的一种,织入织物,便成为贵重的织金锦缎罗纱。

孔雀裘里映霞光

    在《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中,有一段关于制作孔雀羽线的记载,即把一股丝线和一根羽毛丝捻合在一起,然后再一边捻一边续孔雀羽毛,最后形成一根长孔雀羽线。孔雀羽线是鸟羽线中的一种,由于立体感很强,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元代以前,孔雀羽属于很难得到的稀罕材料,因此在很长时间内与之相关的纺织工艺并不流行。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以羽绒制作的碧线才得以大放异彩。用“孔雀毛拈了线织的”衣服被称为孔雀裘,又称雀金裘。据《南史》中的《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写道:“太子……善制珍玩之物,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过于雉头矣。”这便是有关孔雀裘较早的记载。清代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从贾母那里得到一件“雀金裘”斗篷。

    在中国古代丝织史上,以黄金制成真金线,以孔雀、雉、翠鸟等珍禽的羽毛捻线,再与各色彩丝同时使用,便可以织出灿若云霞的锦缎罗纱。明清时期,真金线与孔雀羽线经常结合并用,塾师叶梦珠在《阅世编》卷八中写道:“昔年花缎惟丝织成华者加以锦,而所织之锦大率皆金缕为之,取其光耀而已。今有孔雀毛织入缎内,名曰毛锦,花更华丽,每匹不过十二尺,值银五十余两。”金光浮动的底子上,孔雀羽线织成的深翠花纹莹莹烁碧,其视觉效果华丽异常。

复制的金陵锦 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供图

    “金翠辉煌,碧彩闪烁”。孔雀羽作为织造原料,需要经过处理后与金线一起捻成孔雀金线,这样的线既有孔雀羽之翠,又有金线的闪光。在加工过程中,孔雀羽上的翠绒经过搓捻会竖立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浮雕效果的立绒,再与真金线配合使用,便会产生“转侧看花花不定”的神奇色彩变幻。为了使织品看起来更加光彩夺目,手工艺人在编织云锦图案的过程中还会加入大量孔雀羽线,从而呈现出绚烂多彩的效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0月28日 总第390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