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杨业功: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

作者:贾 茹 刘育铭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0-14 星期五

    杨业功(1945—2004),湖北省应城市人,1963年8月入伍,1966年2月入党,历任战士、排长、参谋、作训处长、旅长和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以及原第二炮兵副参谋长等职。入伍40余年,他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勇于开拓,严以自律,模范践行党的宗旨,出色履行职责使命,为我军导弹部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杨业功于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4年7月,他因积劳成疾病逝,年仅59岁。2005年12月,中央军委追授杨业功“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

杨业功挂像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供图

利剑出鞘谋打赢

    1945年2月27日,杨业功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市蔡杨村。由于他从小品学兼优,深受红色教育影响,1963年8月,杨业功如愿以偿参军入伍,并下定决心在军营建功立业。有一次,当他面对抉择两难时,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坚定地向班长表态:“既然我穿上了这身军装,就选择了寂静和崇高,就应该担当起军人的使命与责任……请组织放心,我会发挥好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做搏击苍穹的雄鹰,不做临阵退却的逃兵!”

    杨业功自入伍后,就坚持埋头苦干、深钻业务,因表现优异,他相继担任营长、作训处处长、旅长等职,无论什么身份,他都身先士卒,坚持狠抓部队军事训练,严抓官兵作风养成,在各级组织的训练尖子比武考核中,所属部队多次摘金夺银,被誉为“平时过得硬、战时能打仗”的虎狼之师。1993年,时任基地副参谋长杨业功参与筹建我军第一支常规导弹旅,并担负起成立新型导弹实验训练集训队的任务。面对这一崭新事业,他立下“军令状”:“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极大信赖,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发誓,坚决完成任务,决不给党和军队丢脸!”杨业功白手起家组建起导弹集训队,探索出“没有武器能训练、有了武器能打仗”的组训模式,带领“种子”队员参加新型导弹的高温、低温、淋雨、越野机动等大型地面试验,经过700多个日夜奋战,他和队员们转战南北1万多公里,记录了上万组技术数据,为新型号导弹列装作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夏,在我国东海某海域举行的一次重大演习中,作为新型导弹部队组建后的首次亮相,杨业功担任一线指挥员,带领部队实施导弹发射演练,为了能够实时了解导弹的发射情况,他所在的指挥所位置距离发射架不足100米,凭借其沉着冷静的指挥和部队过硬的技术,导弹发射6发6中,圆满完成演习任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杨业功的带领下,这支导弹劲旅可谓是利剑出鞘,锋芒初露。

深钻细研锻锐旅

    精锐部队作战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精尖技术的支撑。杨业功不仅一心谋打赢,还潜心学习一切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技能,“上马仗剑、下马读书”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对于学习,杨业功曾说:“学习不是为了做官,但做官必须学习。”他不但始终坚持系统扎实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还潜心学习军事理论、作战兵法、武器装备等先进理论知识,是基地有名的“导弹通”“阵地通”。一次,杨业功赴某旅检查指导工作,在作战参谋为其讲解阵地部署情况时,他突然站起来说:“这个阵地的位置标错了,不在路北,而在路南。”旅领导解释说:“应该不会错吧?这个课件可是旅里好几位得力参谋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结果在与原始资料核对后发现,阵地的位置确实标错了,应该在路南。2002年初,对学习始终如饥似渴的杨业功在报考军事科学院在职研究生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他已担任高级领导,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去读研究生,可杨业功却说:“新军事变革发展这么快,信息化战争对指挥员的要求这么高,不多学点东西怎么能跟上?”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撰写了20多篇学术论文在军队各大学术刊物上发表。在杨业功担任基地司令员的5年间,全基地有近200项科研成果问世,其中,20余项成果在全军、第二炮兵组织的各类评比中获奖;由他研究论证形成的“核常一体化”运用、新型导弹“打游击”等基本战法,促使其所在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不断攀升,成为一支迎接高技术战争挑战的精兵锐旅。

两袖清风留英名

    杨业功走上领导岗位后,从未在小事上“失守”,他深深懂得“自古为将廉生威”。当旅长时,杨业功就在自家的门上挂出一幅“携礼莫进”的“挡箭牌”,这幅字牌为他挡掉了人情世故,同时,也为部队立起了廉洁自律的标杆。在基地,杨业功也一直坚守着一个原则:禁酒、减菜、少陪同,他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工作上。

    2000年6月,杨业功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心脏病突发。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医院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后,杨业功于手术第二天就回到了基地,并驱车下部队继续工作,像往常一样一个水壶、一包方便面从天亮跑到天黑。杨业功全然不顾身体多次亮起的健康“红灯”,将全部心思用在了基地建设上。2003年11月,杨业功又被确诊为十二指肠腺瘤癌,在去上海做手术前,他专门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交代:家属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受礼品和现金。手术后,杨业功转入南京进行后期治疗,其间,部队招待所经常会熬点鸡汤、鱼汤为其滋补、调理。当离开南京时,杨业功掏出2000元钱交给招待所所长,真诚地说:“谢谢你们的照料,这就算我交的伙食费吧。”2004年4月,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的杨业功,被安排转院到北京,他躺在病床上对妻子杨玉珍说:“你现在就回去,把我的车交了。”不在其位,不沾其利,清正廉洁的杨业功始终不忘自己是党培养的干部,离开前也要把身边的东西交得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很多人说杨业功“抠”,一件棉袄穿了18年,一个搪瓷碗用了近30年,但了解他的人知道,杨业功只是对自己“抠”,对别人却很大方。基地驻地地处贫困山区,经济落后,不少学龄儿童面临失学的困境,杨业功就主动寄钱支付了因贫困即将辍学孩子的全部学杂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不但如此,杨业功还在湖北应城老家资助着失学儿童,去世前都不忘嘱咐妻子寄钱过去。7月2日,因积劳成疾,杨业功带着未竟的事业闭上了双眼,弥留之际,他心中惦念的仍是部队,嘴里还在不停发出“一二一”“出发……”的口令。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清嘉风。”这是杨业功写给其父的一副挽联,这副挽联既是他对其父勤俭人生的概括,也是他一生忠于职守、廉政为官的真实写照。杨业功用“鞠躬尽瘁”书写了中国军人不朽的军魂。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0月14日 总第3894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