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血战上甘岭

作者:孙 肖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0-14 星期五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历经2年零9个月的浴血奋战,在交战双方经济力量和武器装备对比悬殊的条件下,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其中,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被一生打过许多大仗、硬仗、恶仗的秦基伟上将评价为“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志愿军将士在此次战役中用生命和忠诚铸就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地下坑道的生活情景  辽宁省档案馆藏

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1952年10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单方面宣布中止板门店谈判,美方谈判代表狂妄叫嚣:“让飞机、大炮去辩论吧!”之后,美军发动“金化攻势”,企图以军事上的胜利来逼迫我军让步。美军要进攻金化,必须先攻下正面的五圣山,拿下五圣山主峰之前,必须先拿下由我军控制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后面至五圣山主峰之间的山洼里,有一个小村庄叫上甘岭。从10月14日至11月25日,在上甘岭这片仅3.7平方公里的地域,敌我双方共投入10万余兵力,经过43天的激战,志愿军以伤亡1.1万人的代价,击毙、击伤、俘敌共计2.5万人,597.9高地和537.7高地被炮弹、炸弹各削低2米,表面的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上甘岭战役史无前例地创造了依托坑道工事进行阵地防御作战的奇迹。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场上我军共构筑大小坑道总长1200余公里,密如蜘蛛网似的坑道工事、交通沟、战壕,横贯朝鲜半岛战线上的群山之中,构成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指战员们自豪地说,这是我们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地下长城”。

    面对敌军强大的火力攻势,为保存有生力量,志愿军构筑了防炮洞,有些部队又将防炮洞挖深、挖通,变成坑道。当敌人炮火来袭时,志愿军可避于坑道内,当步兵发起冲击时,战士们便进入地面工事来打击敌人。这样既可以减少部队伤亡,又能有效抵御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发挥我军近战的长处。可以说,坑道战几乎贯穿了整个上甘岭战役。

    坑道作用大,构筑起来也非常困难。当时的技术条件差,设备供应严重不足,在坚硬的石山上挖坑道并非易事。战士们经常捡拾炸弹片、搜寻破铁、拆卸敌人投下而未炸的炸弹弹药,同时还自编土筐、自搓草绳,想尽种种方法来完成坑道构筑任务。上甘岭地区的坑道工事,仅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即构有10米以上的坑道40余条,全长700余米。尽管敌人用大口径火炮进行猛烈轰击,使用炸药包、毒气弹、汽油弹和堵塞坑道等办法对坑道进行破坏,但直至战役结束,钢铁般的坑道阵地依然纵横分布在五圣山和上甘岭地区。

    毛泽东曾对坑道斗争予以很高的评价,“能不能守,这个问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有时敌人占领了上面,但下面是属于我们的。等敌人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给他极大的杀伤。我们就是用这种土办法捡洋炮,敌人对我们很没有办法”。1978年,叶剑英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上甘岭战役,在那么个不大的山头上,敌人投射了数千枚炸弹和上百万发炮弹,我们的战士就靠勇敢,靠技术,同时也靠洞子,有效地保存了自己,大量地消灭了敌人。”

步炮协同大显神威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炮兵战功卓著。面对强大的敌人,志愿军炮兵敢打敢拼,制定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与步兵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了炮兵的强大威力。在步炮协同上,他们统一思想,制定协同计划,统一阵地编号和目标代号,以保证步兵能准确给炮兵指示目标。在紧急情况下,连以下步兵分队可直接报告炮兵指挥所,保证炮兵的及时支援。步炮的密切配合,在开战第一天,便给了敌人迎头一击。10月14日下午,志愿军步兵观察所发现敌人一个营在597.9高地西南的凹部集结,便马上通报了敌情。根据通报,炮兵观察所也发现了山沟中有钢盔晃动,敌人汽车频出。炮连指挥员当即下达射击命令,3门火炮在4分钟内发射了96发炮弹,山沟里顿时一片火海。

    当战斗进入坑道斗争的时候,炮兵们纷纷喊出响亮的口号:“我们要用炮弹给坑道里的步兵同志们站岗,坚决不让敌人破坏坑道口。”10月27日,志愿军司令部关于五圣山激战情况及今后计划的报告中写道:“炮兵部队打的也特别顽强,敌炮怎么制压只要炮弹打不进我们火口里来,就坚持射击。”还有一些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光着膀子开炮战斗。除了加强与坑道里的部队联系外,志愿军还专门派出观测员,到前沿坑道里为炮兵指出射击目标。有一次,一个营的敌人爬上山头,以为山上已经没有志愿军,便放心地在山顶上插上旗子。在敌人不备之时,志愿军炮兵迅速发起攻击。慌乱的敌人发现坑道洞口便想往里钻,又遭到了坑道内步兵的射击。就在吃了亏的敌人想要用火焰喷射器、炸药摧毁坑道口时,志愿军的炮火也更加猛烈地向他们袭来。

    在战斗过程中,为减少炮火损失,除加强工事、伪装和设置假阵地、假目标外,炮兵们还经常变换阵地,以迷惑敌人和摆脱敌人的炮火压制,屡建奇功。《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一书曾评价:“上甘岭坑道作战,我炮兵部队,以准确而猛烈的炮火支援,有效地保护了坑道口的安全,给了占领表面阵地之敌以大量杀伤,对取得坑道作战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致敬最可爱的人

    对于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毛泽东曾指出:“敌人大炮比我们多,而士气低,是铁多气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精神上,尤其是在勇气信念上,已经远远压倒了对手。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他们视死如归、与阵地共存亡;他们紧密团结、严守纪律;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无畏,令世界人民为之震撼,他们对取得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时任第15军军长秦基伟在战斗日记中写道:“四十五师发扬英勇牺牲的战斗精神,一人舍命,十人难挡。许多连队打光了,有的连队只剩下几个人,仍然坚持,战士们是多么可爱,多么可敬。”

    坑道作战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但同时它也是最艰苦的阶段。坑道作战期间,志愿军将士表现出了极为顽强的革命精神。此时,坑道里的条件恶劣到了极点,坑道外虽然是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但坑道内却如夏天一般闷热。敌人不断对坑道进行轰炸、爆破、焚烧,甚至向坑道里投掷毒气弹、硫磺弹。为免遭敌人炮火伤害,烈士遗体也会移入坑道内,硝烟味、血腥味、汗味、排泄物味、尸体腐烂味混在一起,使得坑道内的空气污浊不堪,令人窒息。随着坚守坑道斗争时间的延长和敌人的严密封锁,坑道内弹、粮、药品等物资也越来越缺乏,战士们的战斗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艰苦。尤其是伤员备受煎熬,甚至连基本的酒精和绷带都无法保障,致使他们伤口发炎、溃烂。但是,许多伤员在昏迷中还在大喊“给我手雷”“三班跟上来”。

    坑道内缺水严重,战士们便轮番在坑道石缝渗水的地方舔一舔,润润舌头,或是用雨布挂在石缝边接点漏水。为了生存,甚至是尿液都成了宝贵的水源。秦基伟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向坑道内运送物资,但是,此时敌人的炮火封锁也非常猛烈,第15军政治部曾专门下令:凡送入坑道一箱苹果者记二等功。尽管如此,仍然没有完成任务者。运输员刘明生冒着炮火,进入坑道时带进来一个苹果交给了第45师135团7连连长张计发。张计发接过苹果后递给了因联络喊话、嗓子干哑的步兵机员,步兵机员把苹果传给了战士,战士传给了伤员,伤员又传到了张计发手中,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张计发哽咽地说道:“我们夺回了阵地,歼灭了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在他的命令下,苹果被一个接一个地传了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半个。后来,“一个苹果”的故事被写进课本,成为教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教材。

    上甘岭战役进入后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在坚守597.9高地3号阵地的战斗中,第12军31师91团5连新战士胡修道,在阵地战友全部伤亡的情况下,独自与数十倍、数百倍的敌人周旋,从拂晓一直打到黄昏,寸土未失,一人歼敌200余人,创造了孤胆作战的光辉典范。战后,胡修道荣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体现出的不怕牺牲、艰苦顽强的战斗精神,尤其是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使敌人大为震惊。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这支军队是什么样的群体呵!烈火烧身而纹丝不动直至牺牲的有,以胸膛堵枪眼的有,抱着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的有,用身体给战友当枪架的有,用身体当电话线的有,把生的希望无私地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坦然留给自己的也有。所有这些,灼痛了西方人的视野。对于中国人,他们应该重新认识了,必须刮目相看了。”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得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兼朝鲜战场陆上作战司令范弗里特于1953年1月被解职,同时也让美国认识到通过军事手段无法解决朝鲜问题,打消了美韩企图通过战争取得更多政治利益的念头。上甘岭战役后,美军再也没有对我军发动超过营级规模的进攻,597.9高地和537.7高地也一直在我军的牢牢控制之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0月14日 总第3894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