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食盐官运

作者:丁志远 丁建东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9-23 星期五

筹划战时盐政 官收官运存盐

    盐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盐可以直接提取出用于化学武器、火药制造的氯气、芒硝等。因此,在抗战时期,盐成为日本大肆掠夺的四大主要原料之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避免沿海盐场存盐为敌所用,同时为解决后方食盐紧缺问题,蒋介石提出:“场存盐斤,应较煤米尽先赶运。”1937年9月18日,国民政府拟定《杜绝食盐资敌办法》,明确指示:为防止食盐资敌情况发生,凡销地官运商运存盐,雇地官设商设备仓储存盐及属地来自仓堆之散存盐斤,应一律设法迅速尽量转移。如因情况急迫无法转移的,应适量销毁。此时,抢运沿海地区的存盐,已成为事关抗战大业与战时民众基本生活的重大问题。

    要在短时期内实现抢运存盐的目标,必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加以保障。抗战初期,为满足军运需要,所有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基本为国民党军事机关所控制。由于原有专商运盐制度无法满足运盐需求,因此,国民政府对盐运事宜采取官运为主,商运为辅的方式。同时,根据运盐需求的紧迫程度,国民政府将不产盐、运道远而难的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5省作为重点区,保证这些地区的存盐够一年之用;将产盐、运道近而易的河北、山东、两淮、浙江、松江、福建、两广列为次要区,这些地区的存盐需够半年之用。

    随着浙西等引地被日军占领,浙东地区的交通也日渐阻滞,廒商以引地失陷无法运盐为由,停止收盐,导致余姚、钱清等盐场存盐滞销。为收购存盐,1938年2月16日,浙江省政府筹设“浙江战时食盐运销处”,负责收运余姚、钱清两场尚未收购的存盐。同年,为更好协调浙江地区的盐运问题,国民政府财政部召集浙江省政府代表及两浙盐务管理局代表,在湖北汉口讨论解决方案。之后,他们决定将“浙江战时食盐运销处”改为“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由部省出资合办,两浙盐务管理局局长郭劭宗兼任收运处处长,副处长则由省府派员充任。

    7月1日,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在金华正式成立。根据规定,收运处拥有资本300万元,国民政府财政部与浙江省政府各垫资一半。9月20日,收运处公布《浙江战时食盐收运处组织规程》,下设总务、收运、出纳三课,会计、督查二室。除继续收运余姚、钱清两场存盐外,收运处还在定岱、玉泉、黄岩、长亭、北监、长林等盐场设立办事处,收购抢运存盐,而后运往省内各地及湘、赣地区济销。

突破日军封锁 移盐以免资敌

    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成立后,同时在象山组建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玉泉办事处,下设会计、收运两股,承办玉泉盐场存盐外销事宜。据资料记载,玉泉盐场的运盐路线为:由玉泉盐场经由海游横头戴、河头镇转仙居或由玉泉盐场经由海游转天台至临海或嵊县。此外,玉泉办事处还在泗洲头、淡港、西周等地设有食盐转运站,负责抢运官仓存盐。

    抗战时期,抢运食盐不仅要面临日军的蛮横威胁,同时也要面临混乱环境下的匪患劫掠。玉泉运线上的海游至天台一带,由于多山川峻岭,易于匪患藏匿,常年有七八百之众的武装土匪在此活动,给运盐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即便在如此环境下,玉泉盐场的食盐收运活动仍取得不小成绩。1940年10月,为在日军侵占象山前及时抢运出玉泉盐场的10万担存盐,象山县政府动员泗灵、十里、淡港、儒蕉等乡民2000余人参加抢运工作,最终抢运至天台1.6万担,另经三门湾船运至海游贮盐处后转运至天台3.73万担。其任务之艰巨,场面之壮观,难以想象。

    1941年4月19日,象山石浦沦陷。之后,日军又分兵北上,占领泗洲头、茅洋等地,致使玉泉盐场及周边食盐抢收抢运工作被迫停滞。此时,一般盐民生产之盐已无法顺利脱销,但为生计所迫,盐民只能照常煎晒食盐。据估计,象山地区日产盐斤多时可达2000担左右,如此庞大数额的产盐,如无法及时购运,既会导致盐民生活无以为继,亦会影响后方军需民食。

1941年6月,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邵竑关于沿海地区物资损失情况致蒋介石电的抄件。

    为突破日军封锁,负责收运食盐的工作人员拟议调整收盐方案及路线。在收盐问题上,他们主张先派员前往盐场召集各篷长,劝说各篷长推举负责人,将所产盐斤设法运往战时食盐收运处海游秤收站点,连同运费每担给价9元左右;在运输路线上,拟将所收盐斤雇工肩挑至高枧(海游至高枧约30里,挑费约3元),再由高枧用手车装运至天台,这一路线安排相较原本直接由海游肩挑至天台(挑费约13元左右)既便捷快速又节约费用。之后,运至天台的盐斤再用船筏运至仙居蟠(皤)滩。此一路线如能成行,不仅能够运出玉泉盐场的存盐,沿线长亭盐场的存盐也可一并运出。

    玉泉办事处对上述收运方案的调整予以首肯。同时,鉴于高枧至天台之间的公路已在抗战爆发后,为阻止日军推进而被地方政府破坏,如用手车推运,公路仍需稍加修整。玉泉办事处特电请天台县政府对修路事宜及海游至天台间最大肩挑运量、挑费与手车运费以及两者路途损耗等问题进行调研,以便后续运盐工作顺利开展。

1941年10月22日,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玉泉办事处关于玉泉运线调研问题给天台县政府发去的代电。

    1941年10月,玉泉场公署移至三门县海游镇,其前期任务仍为抢运玉泉盐场敌后官收存盐,后来便专司收购象山、定海、岱山等敌占盐场散盐,内运济销。同年底,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宣布结束业务,玉泉办事处随后与玉泉场公署合并,改为两浙盐务局收运处玉泉办事处,下设转运站,专门负责收运沦陷区流散盐。至1943年2月,玉泉场公署奉令裁撤,改组成两浙盐务管理局台属分局宁三支局,负责办理宁海、三门两县食盐疏销事宜。

    全面抗战爆发后,玉泉办事处积极响应浙江省政府及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的政策指令,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抢收抢运场存及流散盐斤,其时间贯穿场区沦陷前后,在减少场区食盐资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版所示档案为浙江省象山县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9月23日 总第3887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