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稿费单撑起的记忆

作者:何卫东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8-31 星期三

    前不久看到一位朋友在网上晒出一沓沓稿费单,这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从上小学开始就爱好写作。在小学四年级时参加过全市作文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获奖作文还被收录在一本书中,这本书当时被保存在学校的图书室里。我第一次投稿是1985年上高一时。当时我向邢台市广播电台投了一篇讲述拾金不昧故事的稿件,当时没有稿费,我只收到一张稿件录用通知。

    我收到的第一张稿费单是1990年8月20日,那时我还在电厂配电班当电气检修学徒工。说起这张令我难忘的稿费单,还有一个小插曲。

    有一天,我去新华书店看书,当我看到一本喜欢的散文集并伸手去拿时,恰好有另一只手也同时伸向了这本书。我下意识地收回手,抬头看了一眼,是一位长我六七岁的眉清目秀的男子。他穿着一件衬衣、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我对他说:“你先看。”他问道:“你也喜欢看散文?你写散文吗?”我点点头说道:“写不好。写着玩,自己看。”他说:“你可以给我们投稿。”说着他掏出一张名片,原来他是《邢台日报》的编辑、记者。

    当天晚上,喜欢写作的我久久不能入睡,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投稿试一试。

    1990年7月18日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厂里的8号机组将于当晚投产并网发电(机组投产后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9万千瓦,居河北南网火力发电企业之首)。当时,我跟着师傅在现场待命,以便能够第一时间排除机组在启动期间的故障。经过漫长的等待,8号机组终于在凌晨2点并网发电。当大家相互庆贺时,我托着疲惫的身躯、顶着点点星光回到班里,放下电工工具袋,工作服也顾不上脱,就开始伏案写机组投产发电的新闻稿件。两个小时过去了,桌上摆了十余张写满字迹的草稿纸。最后,我把修改完的比较满意的新闻稿件在方格信纸中一笔一画地抄写好。终于,一篇《邢台电厂居河北南网发电之首》的新闻稿就这样完成了。

    第二天早晨上班后,我来到厂收发室,在一张白色的信封上写上名片所留地址、贴好邮票,把装着新闻稿的信件投递出去。两天后,一篇200字的简讯在《邢台日报》一版刊发。随后,稿件又被当地人民广播电台选用。过了一段时间,我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稿费单,可以领取2元的稿费,这心情比收到工资还高兴。我将稿费单复印了一份并贴在剪报册里,一有时间就翻开看看。

    这张稿费单激励我逐渐养成了动笔的习惯。我喜欢记录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欢用文字记录心情、勉励自己。一段段写作时光磨炼了我的心性,使我学会耐得住寂寞。

    1997年6月,我应聘到厂宣传部担任厂报编辑,从此开启了我的专业写作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约过了半年时间,报纸上陆续刊登了我的十余篇稿件。渐渐地我明白了,哪怕是发表一个“豆腐块”都要进行千锤百炼,才能“出奇制胜”。后来写得多了,也就摸索出了门道。为此,我年年获表彰。我也从一名厂报编辑成长为新闻中心主任,曾获得河北省“金笔杆奖”等多项荣誉。

    写稿虽然辛苦,但收稿费单却是件幸福的事。每次拿到稿费单,我就将其放在桌子的显眼处。有谁过来找我,我都要显摆一番。这些小则5元、10元,多则30元、50元的稿费,在那个年代是很令人羡慕的。我用积攒下来的稿费给母亲买了一条围巾,给父亲买了两瓶酒。那是我第一次给父母买礼物。那几张薄薄的稿费单不动声色地开启了我对家人的关爱。后来我又用几年积蓄下来的稿费给爱人买了金项链和金戒指,弥补了结婚时的遗憾。

    后来,各种约稿渐渐多了起来,稿费金额也明显提高不少,有时收发室能给我一次送来十几张稿费单。

    随着时代进步,如今收稿费单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逐渐被移动支付、银行转账所取代。我再也找不到当年收到稿费单时的那种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了。

    如果不是偶然看到剪报册上我的第一张稿费单复印件上的记录,这一切可能就会如烟而逝、被彻底遗忘。所以,记忆是不可靠的,时过境迁之后的回忆总会有些变形,甚至会有意无意地被删减或添加。而剪报册上那张稿费单复印件上的记录,是记忆的真实凭证。即使再过若干年,它仍是见证我辛勤耕耘、积淀我人生感悟的证明,而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讲,它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8月29日 总第387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