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20世纪20年代

奉天省屡禁不止的奢靡之风

作者:吴 霜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8-31 星期三

    “富国由崇俭”,戒奢崇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在经济、文化受到多重冲击的社会背景下,奉天省(清代至民国初期辽宁省旧称)一度盛行奢靡之风,“尚朴素者,多为人嗤”。当时的政府为此多次出台整治办法。

    清末,随着国门被列强的炮火打开,西洋的生活方式和商品慢慢进入国人的生活领域,民间追求物质享受之风渐起。奉天省虽然物产丰富,但百姓并不富裕。富豪官绅们醉心西洋潮流,竞相追求奢华,而市井百姓中也有“窃窃艳羡”者,将生活的余钱用以“吸纸烟、衣洋服、用洋酒”。

    1920年初,奉天省设立崇俭会。其设立的初衷为“屏黜浮华,增进俭德,维持善良风俗”。崇俭会建立了上至省级、下到乡镇的总分式组织结构:在省会设立总会,附设在省议会之内,省长任会长,副会长由省议会议长和警务处处长充任;各县设立分会,附设在教育会之内,县知事任会长,副会长由警察所所长和教育会会长或商务会长充任;各乡镇村会设立分所,附设在乡会或村会之内,设正、副干事各一人,由会长指定素孚乡望者担任。崇俭会希望入会者能以“祛华尚朴”互相劝诫影响,以遏制社会上追逐奢靡之风。

    然而,崇俭会的设置于推崇节俭一事上并未取得明显效果。社会的奢侈之风随后又吹入校园。奉天省在校学生的花费日渐增多,有中等学校的学生仅膳费一项,每人每年就要花费七八十元。而当时一名小学教员的月收入也不过20元左右。一个中产家庭要供出这样一个学生都比较吃力,寒门子弟的学业又何以为继!

    1924年,奉天省教育厅指出,“求学时代必先有坚忍耐苦之精神,而后学业有成就之希望”,又“何忍耗费父兄之资,逞一己口腹之欲?”据此,奉天省教育厅规定,自1925年起,所有中等学校学生的膳费要限制在每月5元以内。这样一来,“节省一份消耗,即家庭减少一分负担,寒士读书减少一分阻力,造端虽微,关系至巨”。

    1929年,东北易帜,奉天省改称辽宁省,但社会仍可见奢靡之风。据当时的《盛京时报》描述,随着欧风东渐,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多,“光怪陆离之服饰乃愈出愈奇”,“世变愈速,服装屡易”。上层社会追求奢华的程度愈演愈烈,“市上物价也渐飞腾起来”。

1929年7月,民国辽宁省政府关于提倡节俭办法的布告。 辽宁省辽阳市档案馆藏

    针对社会各界“一衣之费辄耗数千百金,一夕之餐几达中人数家之产”等情况,7月,辽宁省政府针对奢侈浪费之风发布布告,提出“提倡节俭办法”四则。其内容涉及宴请、服饰、应酬往来、年节馈礼四个方面。如在宴请餐饮方面规定,除了外交事务外,对内接待普通宴席菜品限制在8盘,每桌价格不得超过10元至15元,并禁止食用燕窝、鱼翅和贵重洋酒。

    这场倡导崇尚节俭的活动不久后在日寇侵略的炮火中戛然而止。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8月26日 总第3875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