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邻水县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

抚捐躯济难之魂 承忧国忘家之志

作者:王宇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7-14 星期四

    邻水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隶属四川省广安市。虽地处抗战大后方,但在支援前线作战过程中,邻水人民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他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邻水县档案馆从馆藏国民政府开展抗战伤亡将士优待抚恤工作的档案中选取490件编纂出版《邻水县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第1册、2册,力求通过实例完整地反映该县抗战时期抚恤工作的具体情况,为研究抗战抚恤制度提供较为翔实、系统的史料支撑。

    1937年至1945年间,仅有30万人口的邻水县共输送2.2万余兵员出川抗战,他们先后参加了淞沪、太原、南京、徐州、武汉、长沙等10余次大规模会战。此外,邻水县还有百余名知识青年加入中国远征军,奔赴印缅战场。据国民政府不完全统计,共有700余名邻水籍抗日英烈为国捐躯,其中包括国民革命军第47军第104师副师长陈绍堂、第44军第150师副团长段显荣等爱国将领,另伤兵无数,失踪人数众多,无确切数字。

《邻水县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第1册、2册书影

    《邻水县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中收录档案的形成时间起自1938年3月,迄至1949年3月。其中,既有关于抗战抚恤制度的训令、条例、办法、标准等来往公函,也有各类抚恤申请表、调查表、登记表、证明书等表单。在编纂过程中,邻水县档案馆以各抚恤对象(一人或多人)为线索,将与之相关联的来往文书、函电等文件材料编排在一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抗战抚恤程序链。

    通过书中档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抚恤报请及发放程序:首先由伤亡将士所在部队出具死亡或受伤证明,遗族隶属地填报遗族地址调查表,将其上报给县政府,再报送省政府,后转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统一下发恤令、请领恤金须知等书表,待合法受恤遗族出具请领恤金等书据后,将恤金发放给相关领恤人。

    从长沙会战邻水籍阵亡士兵抚恤一案,便可一探抗战抚恤制度的究竟。1939年至1942年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展开了3次大规模攻防战。3次长沙会战,共歼灭日军11万余人,使日军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也挫败了其进攻华北地区的阴谋。据国民政府统计,3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万余人。川军第20军第133师、第134师也参加了3次长沙会战,其中,邻水籍将士死亡208人。

1940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134师司令部为办理胡田、陈益东等7名邻水籍阵亡士兵抚恤事宜致邻水县政府的公函。

    1940年4月,第134师司令部为办理胡田、陈益东、吴恒丰等7名邻水籍阵亡士兵的抚恤事宜致函邻水县政府,并随公函附送乙种书表14份,表中详细记录了他们的阵亡时间和阵亡地点。邻水县政府收到公函后,将其抄发至7名阵亡士兵遗族隶属的乡镇公所,以查找他们合法保存恤令及领取恤金的遗族。由于当时的信息传递不畅,士兵们大多是农户出身,因此很难找到他们的准确地址和遗族信息。同时,民国时期地名更迭频繁,在这7名士兵填报的遗族住址单中,除吴恒丰外,无一人地址填写准确,大都是音同字不同,使得诸多合法遗族无法查实。邻水县政府几经查核,但收效甚微,即便是吴恒丰所填住址丰禾乡公所相对准确,但最终仍然未能找到吴恒丰的遗族。

1940年7月,胡田的战时死亡官佐士兵乙种证明书。

    1940年11月21日,四川省政府再次转发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颁发的陈益东等7人的恤令及请领恤金须知。之后,邻水县政府分别向丰福、石柳、袁双、坛同4乡镇(此时已有3个乡镇名称发生变更)转发李书发、陈益东、胡田、郑忠弟4人的恤令、请领恤金须知、承领恤令领保结式样、恤金正副空白收据、保证书等文件材料。关于最后的领发恤金程序,邻水县档案馆仅存有坛同乡呈报郑忠弟遗族领恤资料呈文(无领恤手续)、丰禾乡李书发遗族(父亲和妻子)及袁市镇陈益东领恤手续等相关资料,其余人等均无从考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永远铭记这段共御外辱的历史,在抗战烽火已熄灭85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故纸堆中翻阅这段硝烟弥漫、残酷悲凉而又不失壮烈的过往,在有限的档案中寻找抗战时期邻水县政府、军人、普通民众的真实样貌,以缅怀那些曾经为民族复兴而牺牲的烈士。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7月8日 总第385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