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邂逅吴山口

作者:张 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7-13 星期三

    无意中闯入吴山口是在一个仲夏的傍晚。

    驱车行驶在紫蓬山蜿蜒的环山公路间,太阳的余晖依旧明艳,满目的苍松翠柏在道路上投射出断断续续的树荫,蒸腾了一些暑气,也让心慢慢地沉静下来。远远望去,道路旁有座仿古建筑,有些惊奇,走近些,却发现原来是一座城楼,虽不高大却古朴肃穆,而城墙一侧被斜阳顽皮地铺洒了一层耀眼的金黄,又让这个画面变得热烈而生动。城墙之上,有两个突兀的飞檐。墙头上的几面小旗子迎风招展。城墙边自上而下悬挂着大大小小的红灯笼,正中间有3个红底烫金的字:吴山口。原来,这就是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吴山口,可谓相见不如偶遇。

    欣喜之余,带上一种探秘的好奇,由城墙大门进入,一条古风古韵的街巷画卷于眼前徐徐铺展开来,只不过隔了一道城墙,这里都已然是另外一个世界了。狭窄的街巷、青石板、古建筑,一股原始的风貌扑面而来,似乎远离了凡尘、喧嚣,穿越回了久远的年代之中。燥热之下,在街边一家店铺里买冰棍,顺便和店主聊了起来。店主是本地人,颇善言辞,我不经意地询问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告诉我:在很早之前就有吴山口这个名字了,以前曾是一个驿站,从六安到合肥,都要从吴山口经过,这条路是直线,路途最近,只是后来修了其他路,这里才被废弃。村庄的建立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时,有个将领叫“小吴三”,在这儿修了碉堡炮楼,还聚集了许多商家,就是现在门口这条街,虽然不算长,却有好多店铺,茶楼、饭店、油坊应有尽有,还有赌场和戏院,可热闹了。因为离西庐寺很近,到紫蓬山来烧香的南来北往的香客们大都会在这里歇歇脚、采买一些物品,所以名气很大。推算起来,这个村庄至少应该是建在明代了。老板的这番话更让我急切地想去看看吴山口这个古老村庄的昔日容颜。

    游走在街巷之中,寻找着历史的痕迹。街道的复古重修据说是在原有的街道基础上修建的,并没有改变老街原有的脉络。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青砖、灰瓦、回廊、花隔窗、石板路,岁月的点点滴滴就这样琐碎而朴素地被勾勒描绘、串联起来,让我面前浮现出百年前老街的一幕幕:店铺林立的街巷,琳琅满目的货物,穿梭往来的商客,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而如今,老街更像一位饱经风霜后自信而笃定的老者,曾有过风花雪月,也曾见过繁华与落寞,当尘埃落尽,风华不在,当许多的人、许多的事都已随岁月流逝,留下一种浮躁之后的淡泊与宁静。转出街去,也不问方向,由着性子,沿着一条乡间的柏油小路向前走,徜徉在一片绿色的世界中,仿佛时光也在这里放慢了脚步。不大的村庄池塘遍布,有水的地方总带着些灵气,而一路之上,不闻人声,但听鸟语,在自然的空间里,它们的天籁之音永远是最美妙的旋律。

    一路走下来,并没有见到多少人。只是偶见几位老人坐在门前,摇着蒲扇,聊着天,如很多年前农村傍晚的样子。房屋的门前大都有一棵老树,高大挺拔,见证着村庄的往事。老人、老树为这个静谧的村庄增添了生命的年轮和印记。循路走到一座房屋前,上面挂着“原山口公社旧址(1966—1969)”的牌子。这座房屋与村庄周边的村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灰色的墙面早已斑驳,有些墙砖也已残缺,房屋的木门窄而小,看起来有些年头了。房屋的主人应该是为了保存它的原貌,刻意地没有进行修复。再往前走,路边建有一个戏台,面积不大,倒是很气派。

    绕村一周,又走回到城墙下。城墙对面有一处水塘,散落着几朵荷花和几枝孤零零的莲蓬,不似旁处的荷塘,在盛夏时分荷花开得娇艳欲滴,让人觉得有些奇怪。木质的长廊曲折延伸入池塘中间。长廊的一侧,一座小亭、一轮水车,水车的倒影沉淀在水面上形成两个连环,丝丝相扣、不离不弃。远处是郁郁葱葱的苍翠,白云在天际自由地舒展,夕阳不甘心落下这样的美景,执着地将最后的绚烂从树缝中挤出来,留下斑驳的光影。

    邂逅吴山口,岁月的光阴似乎已经尘封于一片碧水青山之中。这一面之缘,已胜似千年。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7月7日 总第385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