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守护麦田

作者:王宗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6-27 星期一

    最近,网络上“收割青麦作青贮饲料”的短视频引发关注。本来可作细粮的小麦,怎么尚未成熟就被人为地改作青贮饲料了呢?对此“毁麦”行为,我感到不可思议,也不由得想起儿时乡亲们精心呵护麦田、力保小麦丰收和颗粒归仓的情景。

    49年前的那个春天,在村小学上四年级的我第一次上作文课。语文老师把《春天的田野》这个作文题目工工整整地写在了黑板上,并就如何写好这篇作文做了几点提示。

    作为农家娃,我是春天田野的一个“常客”,但不是去踏青,而是去田间挖野菜,将野菜带回家作猪饲料用。对田野非常熟悉的我,尤其对春天的麦田有着深刻的感触。

    冬小麦返青后葱葱绿绿的,社员们利用抽水机给麦苗浇灌返青水,浇灌之前还以扎眼儿施肥的方式给麦苗追施化肥,田野里到处都呈现着忙碌有序的景象。这些情景映入我的眼帘,印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学生时代写的第一篇作文的鲜活素材。我快速写完了《春天的田野》这篇作文,在作文中重点记叙了生机盎然的麦田和社员们在麦田里辛勤劳动的情景,并在作文结尾处写道:“人心红,庄稼绿,社员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打心眼儿里高兴。”

    在孩提时代我就感受到,家乡父老对麦田尤其是冬小麦的生产是格外重视的,小麦是社员心中最宝贵的细粮。打理好麦田,种好小麦,由始至终呵护麦田,让麦田有个好收成,是社员们的共同追求。他们不惜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

    当年,村里把最好的地块用作麦田。村里的第一批机井打在麦田里,而且围绕着麦田灌溉形成支渠、斗渠、毛渠的渠系配套。麦田成为村里最上等的水浇地。社员们还把上好的农家肥和新出品的化肥施在麦田里,不光施足底肥,还进行追肥,小麦施肥量明显高于其他农作物,麦田成为“吃偏肥”的农田。

    家乡冬小麦的生产是跨年度的,秋种夏收是冬小麦的轮回。儿时,播冬小麦是金秋时节最忙碌也是最壮观的农活风景。秋播小麦劳动强度大、工序繁多,需要人、畜、手工农具和农业机械的“大结合”,既要抢农时,又要精耕细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冬小麦出苗率高、苗儿长得壮。为了种好冬小麦,社员们起早贪黑地在麦田里劳作。种麦成为当时“三秋”时节最重要的生产环节。只有把冬小麦播种好,村里的粮食尤其是细粮的产出才有保障。当年上缴国家的公粮主要是小麦,村里人吃的细粮也主要是小麦,麦田连着国家、集体和家庭,成为最牵动全村人心的农田。

    社员们对麦田的守护连续不断,从秋种到夏收,锄草、浇水、施肥、除虫,样样细致周全。倘若冬天普降一场瑞雪,麦田如同覆上一层暖被,对冬小麦越冬非常有利。而春天来临后,贵如油的春雨不约而至,对返青的麦苗的生长更是大有裨益。守护麦田的社员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给麦田带来利好,当然也希望天公作美、风调雨顺,使麦田实现稳产增产。

    儿时入夏以后,特别是小麦进入成熟期、临近收割的时候,为麦田防雹成为一桩很要紧的事。那时,我的家乡天津宝坻的乡亲们在不同方位和区域分设几个人工防雹点,根据天气变化合理有效防雹,为小麦安全生长和收获提供保障。当乌云密布、强对流天气来袭、容易形成冰雹时,人工防雹的炮声就会响起来。被射向高空的防雹弹驱散着乌云,努力化解着可能到来的恶劣天气。看到雹灾没有到来,社员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在我的家乡,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如故地对麦田重看一眼,守护麦田的责任没有丝毫减弱和放松。为了麦田的丰收,他们以科学的手段和辛勤的付出呵护着小麦的生长,为夏粮稳产和小麦颗粒归仓撑起“保护伞”。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6月23日 总第384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