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你们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

——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盛赞的“黄河各渡口员工”

作者:殷月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6-24 星期五

    1947年6月30日,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夜里,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濮县至东阿县300华里的黄河战线上,一举突破了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天然防线,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为了保证刘邓大军顺利强渡黄河,黄河各渡口员工不怕牺牲,英勇果敢,倾尽全力。7月17日,一封刘伯承、邓小平给黄河各渡口员工的嘉奖信赫然出现在当时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嘉奖信中写道:“由于你们不顾敌军的炮火和蒋机的骚扰,不顾日夜的疲劳,积极协助我军渡过了大反攻的第一个大阻碍,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渡河任务,使我军非常顺利地到达黄河南岸,以歼灭蒋伪军收复失地,解救同胞,这是你们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你们这种无比的积极性和热情,全体指战员莫不敬佩和感激。”“为了慰问你们的辛劳,特犒劳你们每人猪肉一斤,并祝你们继续努力和健康!”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盛赞的渡口员工,是一批经历了1946年“五四指示”(即《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以后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翻身农民。1947年春,他们就开始为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做准备。

冒着炮火抢修大堤

    自1947年春,冀鲁豫解放区人民就开展了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部队顺利渡河,冀鲁豫30万翻身农民投入到黄河大堤的修筑中。他们正如刘伯承、邓小平嘉奖令中写的那样,“不顾敌军的炮火和蒋机的骚扰,不顾日夜的疲劳”。在修堤过程中,对岸的国民党军企图渡河破坏修堤工程,每次都被当地民兵集中火力击退。这些场景被在场的《冀鲁豫日报》的战地记者记录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在记者的描述中,参加修筑河堤的农民们冒着炎炎烈日,“没命地抢修堤坝”。记者看到其中有一位60多岁两鬓斑白的老人,衣服上挂着一个银质的“毛泽东奖章”,周围的人都为他的干劲儿喝彩。还有一群负责掘土的土工开展了竞赛,“按照一般的习惯,每人每天只能掘两个土方,但是翻身农民们每天自动增到了四个土方,有的还达到了四方半”。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地劳动时,河对岸蒋伪军的迫击炮向这些农民发动了袭击。炮弹接二连三地在人群附近爆炸,溅起的泥水落在修堤农民身上。紧接着,机关枪又密集地扫射过来,但修堤的农民们已经司空见惯,继续沉着地工作着。只有当远处传来防空警报时,他们才迅速躲到预先挖好的防空洞里,随军记者也跟着人群来到了防空洞。此时,记者疑惑地问身边一位干部:“像这样情况,怎么能进行修堤工作呢?”这位干部掏出一个小本子,对记者说:“蒋伪军骚扰六十四次,打死三个堤工,抓去两百多人。”他对记者说:“不管怎么破坏,堤总是要修,蒋介石破坏一回,老百姓就多给他记上一笔账。”在一部分翻身农民冒着枪林弹雨抢修黄河堤坝的时候,还有许多翻身农民积极响应当时的“保田参军”运动,掀起了一场参军热潮。

“保田参军”支援前线

    在经历了土改运动之后,翻身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用歌谣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耕者有其田要实行,我们农民再不受穷,有房住,有地耕,欢喜快乐好安生,土地是咱的命根根,今天拿回自己手中,要勤劳,要细耕,丰衣足食过光景。喜喜喜,跳跳跳,农民好日子来到了。”“拥护毛主席,拥护总司令,拥护共产党,拥护八路军,庆贺人民大翻身,受苦人个个有地种。毛主席,太阳升,劳动人民大翻身,中国古稀闻。”但得到土地的农民,又怕国民党反动派打回来,夺走他们手中的土地。为彻底实现翻身,保住分得的土地,农民们提出了保田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拿起武器保卫土改的胜利果实,由此开展了一场“保田参军”运动。这使部队的兵源得到很大补充,为我军战略进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保障。从1947年4月中旬开始,黄河沿岸的冀鲁豫解放区掀起了“反蒋保田”的参军热潮。翻身农民报名参军者达5万人,在运动热潮中,群众的口号由“保命保田”进一步发展为“为人民立功带头参军”,并普遍开展了参军立功竞赛。在解放区的一些农村,许多群众纷纷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家里谁去参军,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参军竞赛。各村群众纷纷给新军属道喜,送光荣匾;设立黑板报,公布参军英雄的姓名;墙壁上写满了“保田参军”的标语。在寿张县,有个王老太太,亲自送她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两个侄子共6人参军。这位老人说:“要去报毛主席的恩,不把老蒋打完不能回来。”全区的功臣模范们吹着喇叭,抬着“人民功臣”的大匾给她道喜。阳谷县魏海村7名刚刚结婚的青年妇女,一起送新郎上前线。新参军的战士开赴前线时,坚决保证不打垮老蒋不回来。“保田参军”运动极大地支援了前线战斗。

倾力造船送军渡河

    渡河,当然离不开船只和船夫。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嘉奖令中提到的“各渡口员工”,就包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不怕牺牲、摆渡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船夫们。非常难得的是,这些历史瞬间,被定格在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中。透过这些照片,我们清晰地看到,在苍茫的夜色中,一只只满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大木船,在黄河的激流中前进,健壮有力的黄河艄公们,紧握船篙,奋力撑船。

    刘邓大军的千军万马渡河需要的船只和船夫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支援刘邓大军渡过黄河,1947年2月10日,冀鲁豫区党委发出了《关于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的决定》。指挥部在周边村落组织了7个航运大队,每队500人至600人,有二三十只船,每个大队根据人数和船只多少,编成4个至6个中队。为了帮助部队顺利渡过黄河,他们招募了许多熟悉水性、思想进步的老百姓。这些人实行部队编制,集中驻守、集中学习、集中训练。为了有充足的船只用于渡河,从1947年3月起,冀鲁豫行署发出了《封购各村大树用以造船》的紧急通知,造船的树木由政府按价购买;下达了征购用于造船的苎麻等训令;建立了多个造船厂,所造的船只,小的可以乘坐二三十人,大的可以乘坐上百人,或者载五六辆汽车。

    在造船的过程中,造船的老百姓不仅要克服物料和技术方面的困难,还要躲避对岸敌人的枪炮和敌机的袭击。为了不让敌人破坏已经造好的船只,他们把大一点的船伪装后藏在村子里,小一点的船藏在地窖里。负责渡军的船夫们,开展了立功运动,看谁的船最快,看谁渡的次数最多。当时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冀鲁豫日报》对渡河的场景进行了报道。报道中提到渡口的船夫多为翻身农民,大家争着撑头一船,要为人民立功。他们提出了立功打擂的条件:一、保守秘密;二、保证中途不逃亡;三、渡河要迅速。打擂开始后,擂手签字画押,谁都不愿落后,个个争先立功。当刘邓大军开到渡口时,船夫们都劲头十足,没撑上头一船的就问身边的战士:“为啥不上我的船?”有的船夫则开心地说:“咱撑不上头一船,多撑几趟!”有的渡口的船夫还建立了“奋勇队”,大家争先恐后地加入。他们坚定地表示:“为了全国老百姓的总翻身,要用一切力量把大反攻的兵团迅速地摆渡到对岸去!……不完成任务不下船。”

1947年7月17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刊登的《黄河各渡口员工获刘邓首长嘉奖》。 中央档案馆藏

    报道中提到在一个渡口,有300名船夫接到了渡军任务后,个个摩拳擦掌,争先为人民立功。临行前,打前锋的7条小船的31名船夫,把自己的行李交给身边的船夫,还有人将多日积存下来的一部分钱也托付给熟人,以此表达自己誓死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一位72岁的老船夫,在风雨中来回摆渡,有人劝他休息,老人不肯,一边背运弹药,一边指挥战士上船、下船,还动员其他船夫说:“咱们多冲一趟,就等于多消灭几千敌人,得几门大炮。”

    被刘伯承、邓小平盛赞的冀鲁豫边区渡口员工,感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带来的好生活的同时,用他们英勇果敢的行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光荣事迹永远地载入了史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6月24日 总第3848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