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浩浩黄河水 悠悠思乡情

作者:赵亚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6-21 星期二

    说起故乡,我总是最先想起悠长的黄河岸和浩浩的黄河水。东阿,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小城。万里母亲河流经这里,润泽了这片吉祥福寿之地,孕育了盈盈沃土,承载着浓浓乡愁,寄托着殷殷希望。黄河文化、曹植文化在这里积淀、交融,滋养了“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

    老家的村子距离黄河约2公里,与南岸隶属山东省平阴县的小山村隔河相望。听父辈们说,他们小时候还没有浮桥,跟着大人去南岸办事、探亲只能乘坐船底长满绿色苔藓的简陋小木船。天微微亮时,艄公们就摇着破旧的木橹,操着浓重的乡音招呼两岸的客人。大人们在船头与艄公谈论着生活的种种艰辛,小孩子们则忙着观察河水的波动,想象着河里住着哪些飞鱼猛兽。

    后来,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各河段浮桥渡运畅通,过往行人、车辆络绎不绝,黄河沿岸日益繁华。日夜奔腾的黄河水滋养着周围的土地和人民,也见证了沿岸人民日渐紧密的情感。这是居住在此的老一辈人关于黄河的记忆。

    我们这代人关于黄河的记忆大都和玩闹嬉戏相关。小时候,黄河岸边有一大片沙滩,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几个小伙伴成群结队到沙滩上玩耍,一鼓作气跑到沙滩最高处排成一排,然后快速从高处滑下去,按照现在比较流行且专业的叫法,那时候我们玩的就是“滑沙”。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在悠长的黄河岸边回荡。中午时分,各家的母亲不约而同地跑来招呼我们回家吃饭。我们恋恋不舍地互相告别,相约下次“滑沙”。日子就在我们的嬉闹间划过,对黄河的爱恋也因这片承载着我们欢声笑语、记录着我们美好童年的沙滩而日渐深厚。

    于我而言,记忆深处除了这片“幸福滩”,还有连接我家和外婆家的悠长河堤。

    我家与外婆家相距3公里。小时候,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着母亲去看望外婆。外婆总喜欢站在家门前的陡坡上笑容满面地迎接我们,口袋里装着我爱吃的夹心糖和饼干。我也时常在外婆家小住。白天,外婆带着我和表妹在河堤上玩耍;晚上,伴着外婆的故事和歌声入眠。后来,外婆因病去世,我对外婆的记忆永远停留在1997年的那个暑假。儿时与外婆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外婆口袋里满满的“甜蜜”和那段悠长的河堤,都成了往后日子里经常出现在我梦里的幸福美好的回忆。

    几年后,沙滩消失了,黄河沿岸的环境大变样。从父亲口中得知,沿岸的田地曾多次因黄河水患被淹没,一次百年不遇的沙尘暴险些将整个村子吞噬。于是,当地开始退耕还林还草、建防护林、筑淤地坝,重新将黄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如今,百里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优美如画。一侧黄河如带,水声滔滔;一侧碧林如海,郁郁葱葱。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建成,沿岸边界27.5公里,规划面积2446.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几万只喜鹊在此栖居,东阿县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喜鹊之乡”。沿着百里金堤可观赏到丰富多彩的景象:彩虹飞架黄河大桥似长虹卧波,雄伟壮丽;河底洞天,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枢纽工程,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在此交而不汇;闻名于世的梵音圣地鱼山坐落于此……沿岸美景可谓一步一换,美不胜收。

    村子所在的乡镇名为“大桥镇”,因临近平阴黄河大桥而得名。镇上修建了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广场。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也是我与档案工作结缘的地方。在文化站工作的一年时间里,我参与筹办了“万里母亲河·大美在东阿”主题书画展和征文活动,参与组织并参加了“讲好黄河故事·传播梵呗文化”系列活动,参与了“迎接全国文明镇检查”档案整理工作。如今,文化站已成为展示黄河文化、举办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档案室里陈列的与黄河文化和乡镇发展变迁有关的老物件、书画、照片等珍贵档案,每年吸引数千名群众前来参观。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积淀着亘古的华夏文明,沿黄而居的百姓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劳作中创造着幸福生活,与河水、黄沙结下深厚的情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民俗文化。父亲说,他们小时候,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村里的人们都会到黄河撒河灯祭奠河神,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我们这一代,祭河神和撒河灯的习俗就只能在睡前故事里出现了。新时代的民俗也出现了新的表达方式,如黄河大秧歌、打腰鼓等众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应运而生,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欢乐。

    同这独特的黄河民俗文化一起变迁的是沿黄百姓的生产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一代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拼搏奋斗下,我们的伟大祖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经济结构、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显著成就,城乡人民生活得到大大改善。这些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让中国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而家乡的变化正是伟大祖国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过去的泥土路到现在的水泥路,从农业生产手推车到耕种收割全部机械化……百姓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每和父亲聊起家乡的变化,父亲的话就像黄河水一样滔滔不绝。父亲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一代人。父亲经历过吃不饱饭、上不起学的艰苦岁月,因此更能深切体会到家乡的巨变。父亲自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中考顺利考入当地的高中。后来,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无奈退学,这也是父亲此生最遗憾的一件事。正因如此,父亲经常教导我要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父亲总说,你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不会因为没钱交学费而被迫辍学,应该倍加珍惜、发愤图强。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村里人搬离了沿黄故居,在全国不同城市开始了新生活。我就是定居他乡的其中一员。我在美丽的德州继续以档案工作者的身份挖掘属于这个城市的珍贵档案资源,并在这些档案资源中探寻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史。但我相信,不论身在何处,黄河岸边的家永远都是我们心中永不迁移的原点。不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遗留在黄河滩和老房子里的快乐会伴随我们一生。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6月20日 总第384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