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端午粽子又飘香

作者:粟盛民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6-07 星期二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青青艾香飘端午,浓浓情思“粽”是情。端午,人们还没来得及做准备,它又将飘然而至。日子,已经来不及感叹,就如水般流走。匆匆中,只有记忆越来越清晰,韵味悠长。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节。相传,端午节是百姓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这一天,人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纪念他,包括赛龙舟,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等,而最熟悉的方式,就是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村里的大人们便开始为包粽子的事忙碌。最重要的是到离村不远的山坳里摘粽叶,为包粽子做准备。

    包粽子用的糯米要浸泡在草木灰水中,据说除了清凉不易上火外,还能起到天然防腐作用。烧木灰用的原料是布荆草。要提前一周把布荆草晒干。用其烧出来的木灰放在细竹箕或柳筐中,下面垫一层纱布,然后用准备好的热水往上淋,让灰碱水慢慢地渗透出来。最后,将糯米完全浸泡在灰碱水里,需要浸泡七八个小时,让糯米充分吸收后变成黄色或深黄色。

    包粽子的日子一般是在端午节当天。一大早,母亲把采来的菖蒲、艾草悬挂在门前屋后。不一会儿,三姑六婶便都聚集到院子里,跟母亲学习包粽子的手艺。

    只见母亲利索地将粽叶交叉摆在簸箕上,将沥干的糯米均匀地放在上面,中间放上我们喜欢吃的馅料,然后再放一层糯米。之后,快速地将粽叶收拢,错落有致、密不透风。最后,用马蔺草从中间往两头缠。很快,一个匀称结实的粽子便包好并摆放在我们的眼前了。新学包粽子的小媳妇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还让我的母亲“手把手”地教。但她们刚包出的粽子要么露了馅,要么不中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院子里充满了快乐。姑婶们围坐一起包粽子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也围坐在旁边,帮着递粽叶、数数儿、摆放包好的粽子,更重要的是盼着早点吃到粽子。

    煮粽子也很讲究,锅底铺上粽叶,把粽子一层层摆好,把浸泡糯米的木灰水和清水一起倒进锅里,然后在粽子上加个篦子,以防锅里的粽子来回翻滚。煮粽子时需要烧木柴。煮的时候,火候不能太大,要慢慢地用温火煮,时间要长一些,粽子才能熟透。

    待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屋子里蒸腾着热气,粽子的香气就会一点点飘出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的清香越来越浓,我们期待的粽子就煮好了。

    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颜色微黄,那个香啊,真是馋人,再蘸点自家产的蜂蜜,吃起来糯香浓郁,香甜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一年一年,香气流溢在期盼的日子里。那时候,因为年纪小,我们还不懂亲情、幸福、回报、感恩这些情感可以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我们就那样简单地快乐着、幸福着。

    不管是吃粽子的习俗也好,还是赛龙舟、挂艾草等活动也罢,人们在端午节进行的各种活动,既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传承,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飘雨的端午,飘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飘来了端午节的快乐往事。原来,美好的事物在我记忆深处从不曾失落,就像那挂在家门前的青青艾草,还有那独特的粽子飘香……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永远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美好的时光总是一晃而过,儿时记忆中的乡村已变成脑海里一个鲜明的符号,唯一不变的是关于我童年生活的记忆。

    今年过年回老家,我深刻感受到,只有留住乡村记忆、呵护乡村记忆,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游子因未能留住乡愁而造成的情感伤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我相信,我们家乡将更加美丽、宜居,将会发生更大、更深层次的变化,更加让人期待。

    抖落肩膀的灰尘,人间依旧烟火厚重。艾草青青,粽香浓浓。情思飘飘,思忆绵绵,最是一年端午香!在这个飘香的节日,每座城市、每颗心里,都溢满了浓浓的端午节味道。

    惟愿粽子飘香道安康。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6月2日 总第383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