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伟大的爱国教育家陶行知

作者:王 琦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31 星期二

    在民国时期,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仍然坚持兴办教育,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坚守教育阵地,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他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

“教育是立国之本”

    1891年10月,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一个贫寒的教师家庭,他从小便立下志向,要通过教育让羸弱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1914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后,陶行知赴美留学,1917年,在完成国外学业后,陶行知毅然归国,踏上了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征途。正如他给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罗素的信中所说:“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余将回国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高效率之公众教育体系。”回国后,陶行知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任职。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同心同德,必养成于教育;真义微言,必昌大于教育……然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能渐臻满意。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于劣败。”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试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当时国内的教育现状。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谋求人民的解放和人民生活的幸福。陶行知先后发起平民识字、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等六大教育运动,创办了晓庄学院、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他将创新精神运用到教育中去,打破了人们的旧思想、旧观念。例如,他提倡将以前的小众教育改造为大众教育,让受教育的群体不只是达官显贵,“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此外,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学原理,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对现在的教学方式有所启发。“小先生制”是陶行知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制度,其基本含义是根据“即知即传人”的原则,让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突破了传统印象中“长者为师”的教育理念。如此一来,不仅孩子们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也较为快速地解决了当时师资奇缺、经费匮乏等问题。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陶行知倡导以教育为武器,呼吁大家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1936年初,陶行知在上海成立国难教育社,起草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方案》,提出国难教育之目标在“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和“保卫中华民国领土与主权之完整”。陶行知认为,目前应当把生活教育和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同年7月,陶行知与沈钧儒、章乃器等人联合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此外,陶行知不仅在国内发动民众抗日救国,他还奔赴欧、美、亚、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各国人民及海外华侨宣传中国的抗日主张,呼吁广大侨胞共赴国难。

1939年6月,陶行知函告陈诚关于北碚青年志愿军成立的经过。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补充兵力、吸收爱国抗日青年,1939年,国民政府正式颁布《管区募集志愿兵办法》,规定各军、师、团管区募集志愿兵。而此时身在重庆的陶行知,早已在国民政府开展募集志愿兵工作之前,就在当地发起了志愿兵运动。这是因为在1938年时,陶行知便发现了《兵役法》的弊端,他看到预备去抗战的青壮年们都被警察和士兵押送着前进,他们本人非常不情愿,而且家中妻子、父母也都不愿让他们去参战。面对这样的场景,陶行知不禁感叹,被迫拉来的兵,上了战场哪会有战斗力呢!

    1938年10月,陶行知提出了《建立志愿兵区以补兵役法之不足案》,他将兵役法中的几点不足之处一一列举,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陶行知在文中指出:“我们想要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必须采用志愿兵制,使人人都愿为中国死,知为中国死,能为中国死,则中国自然活起来。”提案通过后,陶行知获得了时任重庆市北碚区区长卢子英的鼎力支持,他迅速在当地发起了志愿兵运动。

    为更好地开展志愿兵运动,陶行知采用多种宣传方式。他先是请来被誉为“游击队之母”的赵老太太(赵洪文国)到北碚区现身说法,让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召父老乡亲,希望大家都能让自己的儿女加入志愿兵队伍。此外,陶行知还动员了全区公教人员和中学生3000余人,编成宣传队,奔赴各乡宣传“抗日之意义,当兵之重要及优待家属之办法”,他本人也经常一同前往。陶行知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在各乡开展演讲。同时,他也不忘对志愿兵的家属进行关心和慰问,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开展了一系列志愿募捐活动,及时解决了家属们的生活问题,让战士们再无后顾之忧。最终,在陶行知等人的努力下,他们召集了3期出征志愿兵,共470人。重庆地区志愿兵运动的成功开展,为推动全国各地开展志愿兵运动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1938年10月,陶行知关于创办晓庄学院的呈请文书。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践行了他的教育名言。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向中共中央发去电报,电报中称:“这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不可补偿的损失。10年来,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在艰险与苦难面前,陶行知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奉献终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爱国之心。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27日 总第3836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