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兰台守护历史 平凡铸就非凡

作者:宋刘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27 星期五

    2020年,我从河南省漯河市电视台考入漯河市档案馆,由一名新闻记者变成档案战线上的新兵。在市档案馆,我主要承担的工作是对重大活动进行拍摄存档、对各类档案进行征集接收。

    在大学主修摄影专业的我,对档案馆的照片档案格外好奇。翻阅馆藏老照片,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漯河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看到了漯河人民欢庆解放时脸上洋溢的笑容,看到了广大群众支援抗美援朝的爱国热情,看到了漯河人民积极参加土地改革的生动画面……一张张、一幕幕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了解了党领导漯河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这段历史因为有档案的支撑,所以生动鲜活、真实可信;因为有档案的细节,所以直抵人心、动人心魄;因为有档案的底色,所以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我时常在想,这些珍贵的照片档案,是怎么在战争时期、动荡年代留存下来的,又是怎么来到档案馆的呢?后来,听老同志讲了许多关于档案征集的故事,我才逐渐了解到,每一件珍贵档案的进馆之路都是坎坷的。档案工作者像“寻宝”一样,在档案征集过程中想方设法挖线索、找资料,通过敏锐专业的判断力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将一件件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征集进馆。他们将繁杂的文件资料一件件筛选、鉴别、整理、归档,最终使它们整齐摆放在档案馆一排排密集架上。

    到档案馆工作以来,我明白了,干好档案工作不仅需要精湛娴熟的业务能力,更需要默默无闻、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档案是最真实、最赤诚的,档案人的初心亦是如此。解放军档案馆馆员刘义权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他被誉为“军档收集第一人”,从事档案工作38年,跑遍了全国300多个县市,征集和接收了83万多件档案。这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令人震惊的跋涉。从北国到南疆,从海滨到边陲,从陕北窑洞到秦岭山区,刘义权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军事档案收集到解放军档案馆,大大扩充了我军档案资源。在刘义权的眼中,档案重于一切,甚至重于生命,直到被查出癌症晚期,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在工作岗位。刘义权38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不知疲倦,把本职工作当作崇高的事业来追求。他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用一生谱写了档案工作的壮丽篇章。

    在我的身边,也有这么一群档案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兰台。从档案业务指导、征集接收、整理保管,到编研利用,一代代档案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薪火相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档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彰显着档案人的责任和担当。他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专题展览等;精心制作《档案见证漯河红色记忆》系列微视频;主动编纂《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资料选编》,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同时深入医院征集反映漯河抗疫的文件、照片等,留存好漯河人民抗击疫情的历史记忆。他们为民服务,热情高效,近期,配合教育系统学历认证,在短时间内接待查档群众5000多人,查阅利用档案1万多件,热情周到、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

    身处这个团结向上、勤奋奉献的集体,我渐渐地爱上了档案工作。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我时常拿起相机,穿梭于重大活动现场,记录留存漯河重要的历史时刻。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光影中的漯河也越来越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复工复产按下加速键,漯河西站“和谐号”飞驰而过,孕育漯河儿女的沙澧河碧波荡漾……我用镜头记录着漯河一点一滴的变化,光影留痕,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漯河记忆。

    当看到我拍摄的摄影作品刊登在各个报刊上,看到我的摄影作品参加各种摄影展时,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档案工作的乐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档案工作的价值,感受到肩上承担的责任。如今,档案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为自己是一名兰台人而感到骄傲。

    新时代,我将和同事们一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发扬优良作风,传承好老一辈档案人忠诚、奉献、担当的品格,担负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记录好、留存好漯河建设发展的奋斗历程,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历史、铸就非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23日 总第383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