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与满语满文不期而遇

作者:李 刚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19 星期四

    满语满文是清代官方语言文字,曾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及满语满文交际工具功能的弱化,清末以后,满语满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满语已是濒危语言,满文也成为只有少数专家掌握的古文字。作为清代通用语言文字之一的满语满文经过清朝数百年的推广和使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档案、图书等并保存至今。同时,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满语满文已经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存留于名胜古迹、文学作品、地名方言、饮食民俗以及影视作品等多个领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人们对满语满文缺乏了解,因此在生活中往往会忽略它的存在,与它的不期而遇也变成了习以为常。其实,细细梳理过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也在不经意间使用过满语、接触过满文。

名胜古迹中留踪迹

    清代曾修建了大量的皇家宫殿、园囿、庙坛、陵寝、行宫等古建筑。虽历经损毁,但仍有许多古建筑保存至今,成为了服务人民群众的遗址、公园等。如,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天坛、沈阳故宫博物院、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这些景点成为人们争相前往参观的热门旅游地。人们在游览时会发现大量悬挂的满文匾额及刻立的满文碑刻等。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满文匾额有上千个、满文碑刻有千余通。满文碑刻除了存在于上面所列的景区外,还陈列在广阔的大地上。如,山东曲阜孔府、新疆伊犁昭苏县格登山、西藏大昭寺、台湾嘉义公园等。至于其他各种满文相关文物更是不胜枚举。

文学作品中藏密码

    作为濒危语言,留存在文学作品中的满语词汇也成了普通读者不易破解的密码。明清小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而其中的代表作之一——《红楼梦》就涉及不少满语词汇。如,“克什”,满语“kesi”,汉义为“恩惠”,引申为“祭品、供品”。清代文康所著的《儿女英雄传》运用满语词汇更多。如,第四十回中“额扐基孙霍窝扐博布乌杭哦乌摩什鄂雍窝,孤伦寡依扎喀得恶斋斋得恶图业木布栖鄂珠窝喇库”,此句为汉字记音的满语“ere gisun holbobuhangge umesi oyonggo gurun gvwai jakade jai jai de tuyembuci ojorakv”,译为“此话牵涉甚紧要,千万不可在外人面前泄露。”胡适曾说:“旗人会说话,前有《红楼梦》,后有《儿女英雄传》,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而今,读懂书中的这些密码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些文学作品。

地名方言中显不同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变迁和一方水土的独特韵味,如同一块记录着沧桑巨变的活化石。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口迁徙频繁,地名的民族语源异常复杂。其中,有些用满语命名的地名不借助满语就无法真正理解。如,“图们江”的满语为“tumen ula”,汉义为“万水之源”。这些满语地名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与之密不可分。近年来,东北方言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春晚、电视剧等场景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方言。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形成并保存下了众多如满语一样的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邋遢”,满语为“lata”,汉义为“不干净、不利索”。北京话中也同样保留了满语词汇。

饮食民俗中含特色

    民以食为天。宫廷仿膳、官府私家菜、民间八大碗乃至传说中的满汉全席都勾起人们无限的食欲和遐想。其中,最广为人知且具有满语元素的要数糕点“萨其玛”了。“萨其玛”是满语音译词,又作“萨其马”“沙其马”“沙其玛”“萨齐马”等,满语为“sacima”,汉义为“糖缠”。此外,在重大节日期间及日常生活中,满族等少数民族往往通过说唱萨满神歌和说部来祭祀祖先、神灵,缅怀英烈。满族萨满神歌是萨满们祭祀时演唱的歌,多用满语。如今人们已经难以听懂,更显高深莫测,成为人们眼中的“魔法语言”。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口耳相传的一种古老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语为“ulabun”,即“乌勒本”,汉义为“传或传记”。早期多用满语说唱,后改用汉语说唱,夹杂满语,目前传习者寥寥。

影视作品中掀热潮

    观看影视作品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方式。影视剧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众面广等特点,往往一经热播便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诸如《还珠格格》《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孝庄秘史》《甄嬛传》《延禧攻略》等清代宫廷剧、历史剧火遍大江南北。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一些满语称谓也随之尽人皆知。如“阿哥”,满语为“age”,汉义为“兄长、哥哥”,也用于对年轻男子的称呼,清代对皇子的称呼等。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里还有使用满语验证对方身份的片段,《末代皇帝》等电影也有使用满语对话的镜头。这些片段、镜头的运用增强了历史感、烘托了氛围,为影视剧增色不少。

兄弟民族中得传承

    锡伯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世居东北嫩江和松花江流域,清康熙时期编入满洲八旗,从此锡伯族逐渐使用满语满文,并把这个传统延续了下来。清乾隆时期,朝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伊犁巩固边疆,并单独编制了锡伯营。1947年,锡伯族对满文进行了相应改革,创制了锡伯文,形成了锡伯语。在相对独立的使用环境下,锡伯语锡伯文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地沿用至今。锡伯语锡伯文的保留和传承对于今天研究和传承满语满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因为两种语言文字的天然联系,锡伯族中也因此涌现出了众多知名的满文档案文献专家。

海量文献中藏瑰宝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等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内藏有数百万件(册)的满文档案、图书等,特别是清代国家各级机构在公务活动中所形成的大量满文档案,内容包罗万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国家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其中,一史馆等机构所藏多件用满文或者满汉等文字书写的档案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由于语言文字障碍等因素,这些弥足珍贵的满文档案文献目前仅为学术界所知晓,还不为大众所熟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其中,与满语满文相关的文物、遗产、文字,需要借助专家的翻译才能跨越障碍,为大众所知晓并得以利用。满文档案文献数量十分巨大、分布十分广泛,而满文专业人才十分稀缺。因此,要加强满文档案机构建设,考虑设立统筹全国满文档案工作的相关机构;加强满文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增加满文专业人员数量,提升满文专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满文专业人员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既要不断深入推进学术研究,夯实开放利用的根基,也要不断积极探索、守正创新,推动满文文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广泛地走向群众、服务群众,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人与满语满文不期而遇。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16日 总第383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