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多尔衮,荣辱短暂的一生

作者:特邀撰稿人 郭 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18 星期三

    多尔衮是清初有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以摄政王的身份扶持年仅5岁的福临登基,并率领清军入关,定鼎京城,奠定了大清王朝200多年的基础,被顺治帝尊为“皇父摄政王”。然而,在他去世后,其声名和待遇却伴随着顺治帝和乾隆帝的三道诏书,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

追尊“义皇帝”

    清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摄政王多尔衮身体有所不适,心情烦闷,便决定前往口外围猎散心。由于冬季气候寒冷,经过20多天的围猎,他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抱病参加围猎,怎料旧病复发,从马上摔下,当晚不治身亡,年仅39岁。消息传到京城后,顺治帝和群臣大为震惊。数日后,当多尔衮的灵柩运回京城时,顺治帝亲率文武百官身着素服到东直门外迎接。

    十二月二十日,顺治帝发布哀诏,表彰多尔衮的丰功伟绩,并寄托哀思:“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率土衔哀。”在诏书中,顺治帝要求按照皇帝的丧仪标准来操办多尔衮的丧礼,所有在京的文武官员自成服之日起,为多尔衮着孝服27天,各藩王及京外的文武官员自接到诏书当天起,行三跪九叩礼,也着孝服27天。不仅如此,京城内还禁止屠宰13天,全国上下“音乐嫁娶官员停百日,民间停一月”,“布告多方,咸宜知悉”。

清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二十日,顺治帝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以疾上宾”所颁哀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十二月二十五日,顺治帝为多尔衮确定谥号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为“成宗”。其中,“义”字蕴含了“先君后己”“制事合宜”等含义,“成宗”是对其为大清朝戎马一生、征战全国历史功绩的肯定与表彰。顺治帝对于多尔衮的这些褒奖,都按照皇帝丧仪的流程,被记录在香册中,随多尔衮一同下葬。

    顺治八年(1651)正月二十六日,顺治帝颁发《追尊皇父摄政王为义皇帝诏书》,不仅将追封多尔衮为义皇帝之事正式确立下来,更尊其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敬孝忠恭静简慈惠助德佐道义皇后”,二人同入太庙。此时,多尔衮一生的荣誉在其死后达到了最高点。

定罪褫尊号

    早在顺治帝的父亲皇太极在位之时,作为睿亲王的多尔衮便已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在八旗将士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而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并未趁机抢夺皇位,而是选择扶立福临登基为顺治帝。顺治元年(1644)十月,顺治帝册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称其“功德高于周公”,不仅于“皇考上宾之时,宗室诸王人人觊觎,有援立叔父之谋,叔父坚誓不允”,其后“一心殚忠,精诚为国”,率领大军入山海关,“抚定中原”,“硕德丰功……尤宜褒奖”。此时的君臣二人,相处尚属融洽。

    然而,野心勃勃的多尔衮并不满足当个名义上的“叔父摄政王”。他很快便开始打压、排挤与自己不合的肃亲王豪格等人,郑亲王济尔哈朗甚至为了避其风头,索性交代内三院、六部等官员:“嗣后,各衙门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书名亦宜先书睿亲王。”不仅如此,多尔衮还以顺治帝年幼不谙政务为由,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既不派人去辅导顺治帝的学业,也不让他插手国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顺治帝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虽早已积怨深埋,却隐忍不发。

    多尔衮去世后,面对国内百业凋零、抗清烽火四起、边疆危机重重的局面,顺治帝首先是赐给多尔衮巨大的荣誉,以安抚群臣,稳定大局,并很快颁布亲政诏书,大赦天下,采取减免各地积欠钱粮等措施,大力发展生产。此时,郑亲王济尔哈朗已经成为诸王之首,他联合了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等人上奏顺治帝,表示在皇太极去世之后,所有亲王、郡王等都“同心坚持,舍死盟誓,扶立皇上”,并无“欲立摄政王之议,惟伊弟豫郡王唆调劝进”。尤其是顺治帝登基后,本来是将朝政托付给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打理,而多尔衮却“独专威权”,排挤济尔哈朗等亲王,“自称为皇父摄政王,以扶立皇上之功尽为己功”。因此,顺治帝遂命济尔哈朗等人尽快搜集多尔衮所犯罪行的证据,准备开始清算。

    顺治八年(1651)二月,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将多尔衮及其党羽所犯各罪一一罗列上疏,要求以谋逆大罪追议多尔衮。二十二日,顺治帝颁下诏书,指出多尔衮自任摄政王以来,“其仪仗音乐侍卫之人,俱与皇上同,盖造府第,亦与皇上宫殿无异,府库之财,任意靡费,织造缎匹,库贮银两珍宝,不与皇上,伊擅自用”,还扬言“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用皇上之旨举用”,“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此外,多尔衮还屡屡引诱、挟制顺治帝的近身侍臣,要求诸王贝勒等不必侍候皇上,而“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就连肃亲王豪格也躲不过被其逼死的命运。尤其是在多尔衮死后,其手下额克沁等人还意欲谋反。如此种种,“谋篡之事果真”。因此,顺治帝于诏书中“谨告天地宗庙社稷,将伊母子并妻罢追封、撤庙享,停其恩赦,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伴随着这道诏书的颁布,顺治帝对多尔衮展开了无情的追罪,不仅迅速将多尔衮及其母亲、妻子的庙享撤出,褫夺了所有尊号,更是罢黜了多尔衮一脉的宗室,毁掉了多尔衮墓,将其所有财产全部充公,多尔衮生前掌管的正白、镶白两旗也被顺治帝收编直属。

复封“睿亲王”

    顺治帝的追罪,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的残酷打压,使得多尔衮直系子孙废绝,整个家族就此消沉。自顺治朝后,无人敢为其辩解,直到乾隆帝登基后,事情才真正有了转机。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乾隆帝得知多尔衮的坟墓葬在东直门外,因为长年缺少照料而落败不堪,心中着实不忍,便颁下谕旨,称多尔衮身为睿亲王,在“我朝定鼎之初”,“率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氓”,如今却连坟墓都无人打理,实在可怜,要求“内务府派员前往相视,将墙屋倾颓者酌加缮葺,仍为量植松楸,并准其近支王公等以时祭扫”。

    乾隆帝对于多尔衮的关注,并不仅仅停留在修葺坟墓上。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初十日,乾隆帝下旨为多尔衮恢复声誉,表示自己经常翻阅记载列祖列宗事迹的《实录》,深知创业之初的艰难,而“睿亲王多尔衮当开国时,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功绩巨大,虽然此后“奉迎有年,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导致死后被人构陷,“诬以谋逆,经诸王定罪除封”。试想,如果多尔衮果真存有异志,为何不乘被封为摄政王、军权在手时抢夺皇位,反而要等到自己死了之后,“以殓服僭用明黄龙衮,指为觊觎之证,有是情理乎?”接着,乾隆帝又指出,多尔衮在办理政务中一直秉公执法,就连自己的兄弟阿济格犯了错,也被他从亲王降为了郡王,还时常告诫群臣要尊崇皇上,“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尽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见”。因此,乾隆帝认定多尔衮所谓的“谋逆”罪行“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以致“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壌”,“而王之政绩载在实录者,皆有大功而无叛逆之迹,又岂可不为之昭雪乎?”

    最后,乾隆帝正式颁下诏书,为多尔衮昭雪翻案,将“睿亲王”的封号加恩还给多尔衮,追封谥号为“忠”,补填进皇家族谱玉牒中,由于多尔衮直系子孙已绝,便从近支旁系中挑选合适者过继给多尔衮,承袭睿亲王的封赏。至于多尔衮的坟墓,也按照亲王园寝的标准重新修缮,由太常寺负责春秋两祭。此外,“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不仅是多尔衮,顺治帝追罪时受其牵连的多铎等人,当时从亲王降到了郡王,这次也一并复还其原本爵位。

    从顺治八年(1651)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早逝的多尔衮在低谷足足等候了120多年,才随着乾隆帝颁下的追封诏书而重新恢复了声誉,而他为大清王朝所作的诸多贡献,也得到了最终的肯定。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13日 总第3830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