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拥抱星辰大海 何惧一路风雨

——中原油田发展历程点滴回眸

作者:黄 琥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17 星期二

    40多年前,千万名石油工人在九曲黄河岸边摆开战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钢铁为伍,与风沙作伴,奏响了豫东平原上慷慨激昂的中原油田大会战之歌。

    档案记载来时路,奋斗书写创业史。走进中原油田档案馆,文书、设备、基建、勘探、科研等300多万卷(件)档案,记录了中原石油人一路追逐星辰大海的脚步。他们步履铿锵、一往无前,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起了一座令人瞩目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让我们跟随一件件珍贵档案去回眸中原油田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濮参1井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走进中原油田档案陈列馆,一幅“中原油田发现井”的题字沉稳苍劲,引人驻足。这幅题字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与它相关的那一张张老照片又在讲述着什么?答案就在这些珍贵的档案之中。

    为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从1955年到1973年,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地质部派出大批科研工作者在华北平原开展了大规模油气普查工作。其间,1961年4月,胜利油田被发现;1971年8月,河南油田发现工业油气流;1972年5月1日成立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后更名为“河南石油勘探局”。

    1975年7月的一天,140辆满载河南油田3282钻井队职工和钻井设备的车队,浩浩荡荡从河南油田基地出发,为的是摸清河南油田外围是否还有勘探区域。最终,选定了探井位置——濮阳县户部寨乡,井号——濮参1井。

    3282钻井队有职工120余人,其中90%是转业军人,平均年龄不足30岁。这支年轻队伍是河南油田的标杆钻井队,安全高效生产的流动红旗连续几年一直稳稳地“焊”在这个队。

    濮参1井于1975年7月25日正式开钻。9月7日下午5时,当钻至井深2600多米时,井口开始溢出棕黄色原油,随后发生井喷,泥浆、流沙携带着大量原油天然气咆哮着涌向天际,高达20多米。3282钻井队全员参与抢险,有人勇跳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有人腿脚烧伤仍不下火线,有人手腕被砸断只经简单包扎后又返回抢险。历经10个日夜,在胜利油田、河南油田和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援下,井喷被制服。

    翻开濮参1井的档案,一件件泛黄的原始文件讲述着该井成为中原油田功勋井、发现井的“前世今生”,牵引着我们再次置身于那个“声若雷鸣,震撼四野”的抢险现场,感悟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普光气田“洋设备”实现“中国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普光气田的发展壮大生动体现了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精神。

    2003年,中国石化在四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2005年1月,中原油田承担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管理任务。2009年,普光气田建成投产。为配合普光气田生产建设,中原油田档案管理中心在气田所在地四川省达州市建立了普光综合档案室。

    10余年来形成的大量档案见证了普光气田的发展历程。档案工作者为普光气田能够造福一方群众、彰显国企担当感到由衷的自豪。然而,蓬勃发展的普光气田也有自己的“隐痛”。由于国内制造厂商缺乏经验,80%以上的大型、高参数设备及备件都依靠从国外进口,“洋设备”的参数、性能与普光气田超深、高含硫、复杂山地气田的特点难以完全匹配,导致故障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气田的安全平稳生产。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石油人始终如一的工作作风。普光分公司联合国内著名设计院、设备制造厂商及部分科研院所专家成立攻关小组,开展科研立项,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原则,稳扎稳打更换进口设备,降低生产运营风险。

    天然气净化厂引进的10余台荷兰产克劳斯反应炉属于世界级特大型克劳斯反应炉。这些“庞然大物”投产仅两个月,就出现炉体震动、超温、变形等问题。项目组决定在气田现场开展科技攻关。档案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送档案到现场,为其提供利用服务300余卷(件、次)。改造后的克劳斯反应炉各项工艺参数均达到指标要求,尤其是新型耐火砖虽然已超高温服役6年,但抗热稳定性依然良好。

    被列为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项目——特大型末级硫冷器研制成功后,不仅使制造运输周期缩短了一年,其相关技术成果也在元坝气田等区域得到推广应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普光气田逐步完成关键装备国产化改造,形成设备档案2000余卷(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不仅破解了高含硫气田开发的“卡脖子”难题,还节约了设备采购经费3亿多元。

中原储气库调峰保供担大任

    储气库是将长输管道输送来的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一种人工气田或气藏,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保障供气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021年,中原油田勇扛央企责任,开展储气能力建设。油田档案管理中心紧跟油田部署,派出档案技术服务组对储气库项目档案进行同步收集、整理、分类,将“油田中心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践行到实际工作中。

    2021年2月10日正值农历腊月二十九,千家万户都在喜气洋洋地准备欢度春节。而这一天的会议记录显示,储气库的建设者们以时不我待的创业激情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30多支参建队伍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原则,严密生产组织,强化过程管控,确保施工现场新钻井平稳推进,老井作业高效运行,地面工程有条不紊,注采工程全面启动。每一位参建者用细心耐心责任心,将“质量”二字镌刻在了每一米管线、每一个阀门、每一套设备里。他们以“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亮剑精神,抓好安全、质量、工期、投资、合同“五大控制”,以“日清日毕不欠账”的紧迫感,实行挂图作战、分工负责、协同配合、定期检验,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件件档案蕴含的是无数英勇的石油人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矢志奋斗的爱国豪情,定格的是建设者们飒爽的英姿、坚毅的面庞、顽强的斗志。新时代的石油档案工作者将在平凡的岗位上记录不平凡的每一天,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12日 总第382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