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1932年的全国霍乱大暴发

作者:陈江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16 星期一

    霍乱(Cholera),音译为“虎烈拉”,民国时期称之为“虎疫”,俗称“吊脚痧”,是一种危害性极强、传播速度极快、波及人群较广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染此疫者,轻者会出现剧烈无痛性泻吐等症状,重者会出现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更甚者会脱水至死。霍乱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源和食物,蚊蝇接触也会引起间接性传播,在公共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极易诱发霍乱疫病。因此,一旦防堵工作不到位,霍乱疫疾便会大面积暴发。

    民国时期,霍乱在我国多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夏秋两季为高发期。其中,1932年的霍乱暴发最为严重,受灾范围最广,死亡人数最多。

洪灾肆虐 疫灾滋生

    1931年6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更是普降暴雨,此次降雨持续了两个多月,导致全国大面积受灾,江淮地区更是遭遇世所罕见的洪灾。当时,洪水覆盖了中国三分之二的国土,受灾省份达16个,县、市达90个,其中,南方7省受灾比较严重,尤其是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灾情最为严重。由于此前长期对长江蓄洪区、天然湖泊的围垦破坏以及森林植被遭到大面积砍伐,加之政府官员贪腐严重,将水利专款中饱私囊,水利设施不到位,造成蓄洪、泄洪能力下降,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洪灾肆虐,农田尽淹,使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等产粮区受灾惨重,仅长江中下游地区被淹没的农田就多达14亿亩。当时,城市受灾最严重的是武汉,整个城市被洪水浸泡,成为一片泽国,其汉口市区平均水深3米,部分地区深达5米,受灾人数达到七八十万人。此次洪灾造成全国1亿人受灾,据不完全统计,淹死人数近15万。

    翌年,水患稍有退却,但灾况并未好转,各地报告洪泛区域多达284处。洪泛区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致使灾民生活十分困难,为求生存,灾民纷纷涌入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造成灾民聚集区人口激增,而由于地方政府疏于城市供水系统保障,洁净水源极为匮乏,城市公共卫生处于崩溃状态。洪水所至之处,大量腐烂之物、垃圾、粪便等漂浮于水中;更甚者,部分人员伤亡严重的灾区,平民百姓无力掩埋尸体,导致公共卫生环境严重污染。人口大量流动与堪忧的卫生条件,为疫疾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霍乱暴发 辐射周边

    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继1931年全国性大范围洪灾之后,1932年春,霍乱开始流行。

1932年8月17日,国民政府内政部关于汇报陕豫两省防治霍乱经过

及现在进行情形致行政院呈(部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4月23日,湖北武汉最先出现霍乱病例;26日,上海也出现霍乱病例。5月5日,《申报》上刊载的《上海发现真性霍乱》一文中提及,此次霍乱疫情出现较往年提前不少。确实,“根据往年经验,是年正常的预防注射工作还未及开展,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霍乱流行会借洪灾余威形成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随后,多个城市相继出现霍乱疫情:5月8日,湖北武昌;21日,南京;22日,广西荔浦、河北保定;24日,安徽芜湖;6月6日,广东广州;8日,山西太原;9日,天津塘沽;22日,浙江嘉兴;23日,陕西潼关;25日,广东汕头等。此次湖北武汉最早出现霍乱,接着疫疾沿长江水路传入上海,然后凭借上海交通枢纽的通达性,沿着铁路向北方及内陆地区、沿着海路向东南沿海地区,并同时沿着公路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呈现出先期在交通便利的核心城市之间传播,后期逐渐蔓延至小城市乃至乡间的发展脉络。例如,陕西首例霍乱病例发生于潼关县的东关火车站内,此后,霍乱疫情由此向周边辐射,旋即,青海西宁等地亦受影响,继而整个西北地区都受到了霍乱疫情的严重危害。

抗疫乏力 酿成惨剧

    疫情初起时,各省、各特别市的防疫工作基本由本省、本市的卫生力量完成,然因卫生机构、设施、医护人员等分配不均,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公共环境卫生水平的不同,其防控能力也有着高低之别。例如,上海发生霍乱疫情后,上海市卫生局即与法租界公共卫生救济处、公共租界卫生处共同组建了上海防止霍乱临时事务所,统筹各方资源进行疫情防堵工作,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发展。与上海相比,山西、河南、陕西等中西部各省的疫情防控则是另一种局面。疫情发生后,各省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控措施,如成立临时防疫机构,训练、派遣医护人员分赴各市、县实施注射工作,进行一定范围的交通管制,开展城市清洁卫生运动,以及对民众进行卫生知识宣传等。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因缺医少药,部分省市只能任由疫情肆虐。

    当时,国民政府当局囿于中日战事、政局动荡以及社会治理能力低下等多种原因,无暇全力抗疫。但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亦未敢放任自流,仅在其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调配防疫医护人员及药品、器材,采取了一定的防疫举措,并以中央卫生机构卫生署署长刘瑞恒为首,组成卫生防疫机构主持全国防疫工作。

    8月中下旬至9月,陕西、河南、山西、察哈尔、甘肃、热河等省纷纷向国民政府行政院呈文,汇报了各省疫情防治情况。于是,陕西方面,行政院下辖卫生机构内政部卫生署调派技正孙润晨“于7月28日抵潼关,29日抵西安,与该省政府协筹救治,并将防止霍乱应办理事项,如设立防疫医院,隔离病人,吐泻物之消毒,认真办理病人调查报告及统计,饮水、用水、井水之消毒,卫生清洁防疫之普遍宣传,不卫生饮食物之取缔,预防注射之实施等详电陕西省政府查照办理”。而河南方面,因与陕西省霍乱发生时间相同,且系邻省,传播之势也非常令人担忧。疫情发生后,河南省府电告行政院“洛阌一带疫疠流行,恳请派医携药,指导救济”。于是,卫生署电令“孙技正就近驰往豫省洛阌一带实地调查,并经添派医师牛曾恕携带疫苗及消毒药品等,驰往洛阳襄助,孙技正会同地方机关协筹防治,并办理井水消毒等工作”,复“由卫生署拨发豫省疫苗3000瓶,分批运往,以为施行注射之用。并开列预防霍乱应办事项电达豫省政府民政厅查照施行”。由呈文可知,陕西、河南两省得到中央卫生机构的专业指导、药物支援已是6月23日疫情发生一个月之后了,而此时的惨剧已经酿成,疫情已无情地夺去数以千计平民百姓的生命。

    据“国际洪灾救济委员会报告”资料统计,1932年霍乱流行,上海“病例4260,死亡人数317,死亡率7.4%”;陕西“病例12644,死亡人数3468,死亡率27.4%”;河南“病例10588,死亡人数2362,死亡率22.4%”。这些统计数据受战乱与时局动荡的影响,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从中仍能看出国民政府对不同地区疫疾防控力量配置的差别,以及各地方政府疫情防控能力的差异。

    时任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伍连德据“国际洪灾救济委员会报告”资料统计,1932年中国大面积流行霍乱,波及23个省、市(特别市),306个城市,几乎遍布全国,共计有10万个被记录的病例,造成3.4万人死亡。然而,受当时统计条件限制,造成统计数值严重偏低。而据史学专家张宪文、方庆秋等人进行的数据分析研究,“因疫病而死者比淹死、饿死的还多”,全国因灾死亡达370万人。

    1931年、1932年洪灾之后是疫灾,灾难的双重叠加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和痛苦,甚至绝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13日 总第3830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