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从渔阳里到大沽路

100多年前的中国青年革命大本营

作者:邱志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06 星期五

    很多人都知道,上海的淮海路上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却极少有人知道上海的大沽路上还有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遗址”。

    经考证,1921年1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从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退租,搬至大沽路356-357号(今大沽路400-402号)。100多年前,隐于这两处建筑背后的,是一群青年热血沸腾的无悔青春。

曾经位于上海大沽路400-402号(原大沽路356-357号)的石库门建筑,

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曾设在此处。

渔阳里6号的星火

    1920年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此时,陈独秀就考虑到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性,就有了建立青年组织的意愿。

    李达在《一九二○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说:“‘五四’运动后,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有不少青年对旧社会不满,要求思想解放。这些青年,都有一股朝气,想干革命工作,想谋出路。许多人脱离了家庭和学校,到上海找新青年社、《民国日报》副刊、《觉悟》(邵力子等人办的)、《星期评论》(李汉俊等办的)。因为这是当时三个进步的刊物。”那时的上海已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各地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都来到这里,希望吸收新知识、接触新思想。

    为了团结和教育广大青年,“培养挑选预备党员”,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决定筹建团组织,俞秀松作为最年轻的成员,对这项任务义不容辞。

    俞秀松,原名寿松,字柏青,1899年8月1日出生在浙江诸暨。1920年3月27日,他从北京来到上海;4月,到宣传社会主义、介绍中国和世界劳动新闻的星期评论社工作;不久,改名换装到厚生铁厂一边做工,一边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从此,他投身到谋求工人阶级解放的事业中,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0年8月22日正式成立,最初的发起者为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8人。俞秀松任书记,团的机关设在渔阳里6号。

    为了掩护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便于输送革命青年赴苏俄学习,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渔阳里6号办起外国语学社,俞秀松担任秘书(相当于校长助理)。这里是外国语学社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曹靖华、汪寿华、陈为人等30多名学生,成为最早的一批团员。

    1921年1月,随着团员人数不断增加,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了执行委员会,俞秀松任书记。委员会下设秘书、教育、组织、调査、编辑、宣传、联络、图书8个处。那时上海的团员约200人,团组织比较注重团员的学习,经常举行政治报告会,有时由俞秀松作政治形势报告和团的工作介绍,有时还邀请陈独秀等学者演讲。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全国建团过程中起到了发起组的作用。青年共产国际远东执行委员会全权代表达林称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上海的组织是中国的中心……完全是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其大多数职员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北京、长沙、武汉、广州、天津、济南等地也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各地已有团员1000多人。在此基础上,当年3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俞秀松任书记,机关仍设于渔阳里6号。但由于早期团员成分复杂、信仰不一,再加上经费缺乏、人员变动等原因,到5月前后,上海及一些地方的团组织停止活动。

大沽路上竖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1921年3月,达林邀请北京、上海两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各推选1名代表出席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北京推选何孟雄为代表,上海推选俞秀松为代表。俞秀松于3月29日离开上海北上,经北京、哈尔滨等地,于5月抵达莫斯科。

    1922年,从莫斯科回国后,鉴于以往教训,俞秀松首先阐明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这种指导原则上的重大变化,不但有利于团员思想的统一,而且促进了青年团组织的迅速发展。此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机关正式搬到大沽路356-357号的两幢石库门房屋,里面存放着团刊、上海团员调查表等,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画像,开团员大会时,连天井都站满了人。

    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的领导下,不到半年,各地恢复和建立团组织的有17处,团员达5000余人。团员人数虽多,但有的并不是真正赞成马克思主义,团组织必须整顿,必须明确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于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决定,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的目的不仅是建立全国统一的青年团领导机构,更主要是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使“赞成的、志同道合的在一起,不同意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退出”。

    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正式召开。大会选出施存统、高君宇、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施存统被推选为书记。从此,青年团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统一思想的战斗组织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核心。

    6月9日,上海租界当局查封了大沽路356-357号。第二天,上海《民国日报》登载消息:“昨晨接公廨禀称,在大沽路查悉三百五十六、七号屋内,有人设上机关”,“陈列各种书籍报纸,往往各学生入内阅看,不取分文”,“书报中所述,均系过激主义”。在这之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迁至闸北。

《先驱》编辑部曾设在大沽路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可靠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为了坚定青年团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扩大青年团的影响,《先驱》应运而生。

1922年3月15日出版的《先驱》第四号(部分)

    《先驱》1922年1月15日创刊,前三期由北京地方团组织编辑出版,刘仁静和邓中夏任主编,从第四号起迁往上海,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主办,编辑部地址就在大沽路356-357号。从第八号开始,《先驱》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编辑出版,成为团中央机关刊物,施存统、蔡和森、高君宇先后担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董必武、李达、邓中夏、施存统、蔡和森等。

    由蔡和森编辑的《先驱》第八号推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号”,青年团首部团章和纲领通过本期《先驱》发布。许多进步青年正是受到《先驱》的影响,纷纷加入团组织。

    《先驱》发行之时,《新青年》休刊,《共产党》停刊,《向导》尚未发行,故它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23年8月15日,《先驱》停刊,共出版25期。如今,《先驱》蕴含的精神仍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对当今团刊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文中所示档案为上海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6日 总第3827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