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借势借智借力 多元开发精品

——关于档案编研工作创新探索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慧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4-22 星期五

    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需要埋头苦干、甘于寂寞的工作。但时代在发展,档案事业所处的环境、条件、平台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档案编研产品要最大化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档案编研精品的社会影响力要不断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要融入社会发展成果,这就需要档案编研工作者胸怀大局、开阔视野,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寻求变革,从“埋头干编研”逐步向“开放搞编研”转变。

    近年来,在档案编研工作领域,浙江省档案馆加强工作统筹,探索模式创新,注重借势借智,档案编研成果类型不断拓展。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间,浙江省档案馆先后编撰出版了《记忆浙江·2019》《记忆浙江·2020》《记忆浙江·2021》《旧海关档案中的浙江记忆》《大写浙江人》《难忘浙江事》《战“疫”日记》《浙江历史上的今天(新编)》《浙江民国史料辑要》等9本编研力作;从2019年起连续三年联合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拍摄制作了《跟着档案去旅行》档案资源开发类视频节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出96期;2021年上半年,在《浙江日报》和浙江新闻客户端设立《浙江红色档案》专栏,连续4个多月向社会公众推介馆藏红色珍档的短文,累计推出30期,并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同步推介,形成了主流媒体高度关注、社会读者反响热烈的良好态势。

开拓思路 创新做法

浙江省档案馆编辑的《记忆浙江》系列丛书

    笔者有幸组织和参与了上述部分编研工作,其间辛苦自不必言,然而在收获了诸多编研精品之余,对于新时代的档案编研工作,也有了一些心得。

    一是用心打磨编研选题。首先,编研选题要根据近三五年内,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等因素来确定,这是根本。其次,需要考虑馆藏档案资源与上述选题的匹配度、相关档案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前期对编研素材收集、积累、研究的程度等因素。就浙江省档案馆而言,成书的编撰出版周期大多为一年半至两年。因此,必须重视前期的编研选题规划。如果馆藏资源“先天不足”,则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前进行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再最终确定编撰的基础框架。2020年笔者参与编撰的《战“疫”日记》即为一例。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抗疫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浙江省档案馆第一时间面向全社会开展档案资料征集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征集到许多种类的疫情防控档案资料。其中,日记及信件类数量众多,且所涉及的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有全国知名院士、来自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抗疫工作者,他们在特殊时期写下的所想所感,对表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言,是最生动、最直接、最鲜活的素材,这样的编研选题正是编写组精心打磨、研究的结果。

    二是合理搭建编研团队。我们积极探索以浙江省档案馆为主、多方互补的编研合作模式,以改变档案部门研究能力、人才队伍不足的局面。近三年来,浙江省档案馆大部分编撰工作项目都组建了总负责1人、收集材料1人和合作(协作)方1人的团队组合模式,合作(协作)方主要以高校的研究人员或相关主管部门的专家为主,通过借智借力,来弥补馆内编研人员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比如,2020年12月,浙江省档案馆编撰出版《旧海关档案中的浙江记忆》时,前期邀请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专门研究浙江近代海洋史的老师共同参与书稿的撰写,邀请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老师提供旧海关档案史料的翻译支持,切实增强书籍内容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在分工方面,由浙江省档案馆工作人员负责书籍大纲与体例的确立、馆藏旧海关档案素材的筛选和相关老照片的收集,合作方老师负责初稿文字的撰写和专业词汇的翻译,在此基础上,双方不断打磨文字,既注重历史知识表述的严谨细致,又注重语言表达的通俗易懂,以区别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著作。这样的团队组合模式大大提高了档案编研作品的品质,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是多元开发档案资源。就馆藏档案资源而言,具有本馆特色的、珍贵的、时间久远的档案资源的内容和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特别注重档案编研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综合采用“展览+编研”“编研+视频”“编研+融媒体”“编研+资政简报”等多元开发新模式,切实提升编研工作的政治服务力和社会影响力。比如,2021年编撰的《难忘浙江事》一书,就是编写组在浙江省档案馆内已有固定陈列展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需求,进一步丰富素材内容,调整了原有部分大纲,将素材收集时限从2017年延扩至2021年6月,突出了时代特征和浙江辨识度。如此一来,大大提高了编研成果的政治性和时效性,同时缩短了编研开发周期。再如,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党史学习教育之《红色文物故事》专栏推出依托浙江红色档案撰写的文章30篇,截至2021年底,专栏的网络阅读量达3795.6万人次,点赞量达135.8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2021年,编写组精选馆藏部分珍贵红色档案资源,以图文并茂的专题形式刊发了10期资政简报,供省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分别得到了三位省委常委的批示或肯定。由此,我们发现,围绕馆藏红色档案主题而推出的一系列档案开发产品,不仅能让馆藏档案资源得到多次利用,更是在一次次深入挖掘过程中,使馆内编研队伍对档案资源的熟悉程度大大加深,专业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统筹资源 加强融合

浙江省档案馆近年来的编研成果

    笔者认为,要把档案编研工作做得更好、更强,还要加强四个方面的统筹。

    一是要实现编研力量的统筹。随着档案事业发展的深入推进,档案编研工作仅靠档案部门自身的力量,在研究某些专业领域、保障编研产品开发质量与效率等方面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档案部门必须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将自身力量与外部专业研究力量结合起来,同时及时关注社会公众的需求、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档案资源如何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内容,从而改变档案部门有档案资源而专业研究能力不足的状况,做强做优编研产品。

    二是要实现馆藏资源的统筹。每个综合档案馆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现有馆藏内容与结构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探索以本馆馆藏资源为主,加强馆际合作的发展道路,实现档案馆际之间资源优势互补,探索建立编研联盟机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高度重视档案资源建设,抓住数字战略的机遇期,加大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丰富馆藏数字档案资源,为今后的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奠定物质基础。

    三是要加强编研选题的统筹。传统档案编研工作更多的是以单一史料形式出版为主,社会认知面窄,影响范围也受到限制。今后的档案资源开发内容可以从近期和长远两个角度考虑:近期的要以社会现实需求类为主,适合文化建设的视角;长远的要以史料研究类为主,适合工具参考的视角。同时,编研选题可以跨地区联动开发,多开展一些由省级档案馆牵头、地方档案馆分编的项目,或一地一特色的系列专题项目,以扩大档案编研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四是要加强融合转化的统筹。积极探索“征集+编研+有效传播”的一体化模式,以编促征、以征带编、征编结合,形式多样,推广传播,注重实效。加强编研产品的二次或多次成果转化,加强资政简报、展览、书籍、电视、广播、融媒体等不同形式档案资源开发产品之间的转换,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宣传阵地的传播需求。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4月22日 总第382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