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宦海圆满”的高士奇

作者:特邀撰稿人 郭 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4-18 星期一

    他名落乡试,却机缘巧合入值南书房,备受皇帝重视;他青云直上,多次遭人检举弹劾,但总被轻轻放过,免遭苦厄;他生前曾被康熙帝视为“始知学问门径”的老师,死后更是被破格封谥。他就是礼部侍郎高士奇。

青云直上 入值南书房

    清康熙三年(1664),20岁的杭州生员高士奇参加浙江省乡试名落孙山,后来跟随父母上京寻找机会,不久其父因病去世……接二连三的不顺让高士奇心生悲凉,再加上他身上的银子所剩无几,一时落魄潦倒至极。无奈之下,高士奇只好到报国寺门前摆书摊,以代写书信、出售字画来赚取生活费。正是这段时间的历练,让他从一个原本只会读圣贤书的学子,开始学会察言观色和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且在书画的辨伪与鉴赏等方面有了极深的造诣。很快,高士奇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康熙八年(1669),高士奇以生员身份进入了国子监就读,肄业后“充书写序班”,负责一些书办差事。康熙十年(1671),康熙帝命翰林院组织了一场考试,凡是国子监的太学生皆可参加。高士奇在此次考试中才思泉涌,不仅“文章颇佳”,更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康熙帝看中,直接擢为第一名,命其担任翰林院供奉。同年五月,康熙帝推行经筵日讲,由于高士奇的字迹“殊为俊秀”,便将为自己缮写讲章的任务交由他专门负责。

    从此,高士奇的人生可谓是青云直上。康熙十一年(1672)闰七月,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帝的召见。召见中,康熙帝详细询问了他的家世情况,并让其专门讲解了《周易·乾卦》等,高士奇都应答自如,还特意作了一篇《东巡赋》于次日献上。康熙帝对高士奇的表现十分满意,称高士奇“所进词翰俱佳,特赐缎表里,以示褒宠。自后常听宣召,毋得远出”。康熙十四年(1675),朝廷重新设置詹事府,康熙帝特命高士奇出任詹事府录事。

    高士奇深感康熙帝的重用,做起事来不敢有丝毫懈怠,加上他早年间在报国寺锻炼出来的善解人意,很受康熙帝恩宠。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二十日,康熙帝下旨为南书房选拔人才,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艺。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着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着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值。”大学士们收到康熙帝的旨意后,经过多次会商,最终确定“侍讲学士张英加食正四品俸,供奉内廷。其书写之事一人足矣,止令高士奇在内供奉,加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伊等居住房屋,交内务府拨给。”

    当时,南书房名义上是侍候康熙帝看书、写字的场所,实际上却是康熙帝作出各种重要决策时的秘书机构,是整个大清王朝最为神秘和重要的权力中枢,高士奇能够被康熙帝点名入值南书房,足见其受恩宠之重,可谓是“青云直上九重天”。不仅如此,在当时的北京城内居住的不是皇亲贵族,就是满族大官,而高士奇作为一个汉官,康熙帝却点名为其在内城安置一处住宅,可谓是破天荒之举,这也让朝野上下明白了高士奇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分量。

位极人臣 终遭弹劾回乡

    高士奇入值南书房后,心里深知责任重大,每天“报筹而入,送烛而归”,有时为了一道诏书,甚至要熬到紫禁城关门。为此,康熙帝特意下旨,要求每天必须待到高士奇出宫后才可以落锁。不仅如此,为了保证高士奇晚上回家的安全,还专门派选侍卫担任保护工作。高士奇本就熟读四书五经,工作上又兢兢业业,深受康熙帝认可。一年后,康熙帝下旨称赞高士奇道:“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从康熙帝的旨意中不难看出,高士奇长期陪伴在康熙帝身边,为其破析经义、陪其鉴赏书画、撰拟讲章文字等等,可以说,两个人虽然名为君臣,实则亦师亦友,这也使得高士奇在朝堂之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其实,高士奇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隐痛,那就是乡试失败后没有机会再参加会试,无论此时地位有多高,对于一个士子来说终究不算是正途出身。恰好在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帝为了笼络天下汉族士子的心,特意举行了一次博学鸿儒科的考试,“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绝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各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高士奇牢牢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他考试成绩优异,康熙帝也亲赐其博学鸿儒出身,算是了结了他的一个心结。

    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初八日,康熙帝下旨吏部,褒奖张英、高士奇等南书房官员,吏部官员因为高士奇“学问淹通,居职勤慎,供奉有年”,遂推荐他为翰林院侍讲。3年后,高士奇成为日讲起居注官。其间,康熙帝凡有巡游、狩猎等活动,都命高士奇随行,而高士奇文思敏捷,总能顺承圣意,让康熙帝十分满意。康熙二十三年(1684),高士奇先后升为右春坊右庶子、左春坊左庶子,次年“转侍读学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高士奇与徐乾学、张英等人一并成为《大清一统志》的副总裁官,达到了许多翰林院士子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此时的高士奇可谓是权势滔天。后因在朝中拉帮结派、收受贿赂,很快便被人告发了。康熙二十七年(1688),山东巡抚张汧来京行贿事败,其供词中提及曾联系过高士奇。为此,康熙帝召见高士奇询问,高士奇表示,自己“非进讲外,或数月不观天颜,从未于政事有所干涉”,“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即今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因此,希望“伏乞赐归田里”。康熙帝并未因此过多责备他,遂表示“此案若严审,牵连人多,就已审实者即可拟罪,勿令滋蔓”,高士奇则“以原官解任,其修书副总裁等项,着照旧管理”。此后,高士奇又屡次遭人弹劾,均被康熙帝放过。康熙二十八年(1689)九月,都察院左都御史郭琇以“植党营私”的罪状弹劾高士奇,康熙帝只好让高士奇“休致回乡”。

恩宠如旧 破格赐予谥号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下旨破格赐
高士奇谥号“文恪”(局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康熙帝并没有因为高士奇的返乡而很快忘记他,仍然时常向人提及并称赞其“文章诗赋颇为优长”。不仅如此,康熙帝还经常命人前往高士奇的家中,送去赏赐的人参等珍品、补药,宽慰高士奇道:“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为了纂修国史、典训等官方典志,要求大学士等“于翰林官员内,知有长于文章、学问超卓者具奏”。大学士们知道康熙帝的心思,便举荐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来京参加修书,并获准。七月,高士奇蒙诏入京。十月,康熙帝命刚刚到京的高士奇依旧入值南书房,仍居西苑,充任《政治典训》副总裁,综理史局。

    康熙帝对回归的高士奇恩宠如旧,不停赏赐。康熙三十四年(1695)六月,康熙帝亲书《己巳年驾幸西溪山庄》诗于扇头,赐给高士奇;几天后,康熙帝又于南书房召见陈廷敬、王鸿绪、高士奇等人,赏赐每个人御书横卷、挂幅、宫扇等各一;七月,又赐给高士奇御书“清吟堂”匾额……康熙三十六年(1697),高士奇因为母亲年事已高,乞求回乡供养。康熙帝虽然十分不舍,但也知道高士奇事母至孝,除了特授他三品詹事府詹事,并擢其为礼部侍郎外,还专门封其父为光禄大夫、其母为一品太夫人,赏赐御书“云窗”二字及其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南巡时又命高士奇随驾进京,并称赞道:“后得高士奇,始引诗文正路……今朕迩年,探讨家数,看诗文能辨白时代,诗文亦自觉稍进,皆高士奇之功。”可惜的是,高士奇进京后不过月余便登舟南返,并于六月三十日在家中去世,为自己的宦海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康熙帝得讯后心中悲痛不已,想起之前曾对高士奇表示:“尔非有军功战阵之事,而以文章事主,始终诚恪鲠直谨慎,朕学问实成于尔。”决定最后再破格嘉奖高士奇一次。

    康熙帝有感于高士奇“文行优长,才能称职,内廷供奉,久着勤劳”,遂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下旨:“原任礼部侍郎高士奇在内廷供奉有年,其品级不应予谥。朕轸念旧臣……今高士奇亦应予谥,以示特恩。”破格赐予高士奇谥号“文恪”,以褒扬其“谨慎守则,温恭朝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4月15日 总第3818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