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来永福坐火车

作者:桑茂松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4-14 星期四

    我的老家在广西。20世纪70年代初期,6岁的我和弟弟、母亲从乡下来到永福坐火车,去探望住在柳州的外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乘坐火车,感觉就像坐滑梯一样,一瞬间,人已经随火车跑出去好远了,心里十分惬意。我和弟弟在火车上蹦蹦跳跳、手舞足蹈,既高兴又觉着新鲜。回家后,我一次又一次地给从未见过火车的奶奶讲述乘坐火车的经历,奶奶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当时我们坐的是绿皮火车。火车开得很慢,在每个小站都会停靠一会儿,上下车的乘客多是沿线民众,乘客穿的大多是蓝色或黑色的粗布衣服,有的衣服上面还打着补丁。有的乘客和我们一样是去走亲戚的,有的是去下一个站点赶集做买卖的,有的挑着箩筐,筐里装着新鲜果蔬或鸡蛋、鸭蛋,有的提着装有鸡或鸭的竹笼。当时的火车票很便宜,也允许乘客把装有“土特产”的担子挑上车。大家紧挨着坐在木头椅子上,车厢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绿皮火车不疾不徐、晃晃悠悠地前进,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童年记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要去广西首府南宁上大学了。我再次来到永福火车站坐火车,发现火车站早已变样了。原来的两幢低矮狭小的灰色房屋,现在变成了一幢3层宽敞明亮的楼房。楼房顶端的“永福站”3个大字格外醒目,站前还有一个小广场。由火车站通往城区的道路是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乘客大多穿着整洁,衣服也五颜六色的,男士们大都穿着白衬衫、黑皮鞋,腕上戴着手表,年轻的女士们大都穿着连衣裙、高跟鞋,脖子上戴着金项链。乘客带的再也不是箩筐和农副产品了,而是轻便的、带有小轮子的拉杆旅行箱。乘客出访的目的也不只是走亲访友,多数是去外地打工、做生意或进城买货的。这时的火车已经变成了内燃机车,我明显感觉到火车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更喜人的是,乘客的精神面貌与过去相比更是焕然一新,大家谈笑风生、笑容满面,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2016年,高铁开通了,永福这座因铁路而兴的小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前出一趟远门,买车票是最令人犯愁的事,现在是线上线下都能购票,在手机上就能查到列车时刻表,来回车票都可以在网上预定,凭身份证就可以上下车。我上大学时,从永福坐火车需要近5个小时才能到南宁,今年我去参加同学聚会,坐上时速200多公里的动车,仅用两个小时十分钟就到了南宁,当天还能跑个来回,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新建的永福南站华丽美观、庄重大气,候车大厅宽敞明亮,过去的木质长椅换成了软皮沙发;铁路沿线的乡村民居多是三四层楼房,白色墙壁,别具一格;铁路沿线山清水秀,很难见到光秃秃的山峦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那日,我下了火车、走出永福南站时,正值华灯初上、霓虹闪烁,站前广场响起音乐,一群大妈开心地跳着广场舞,广场另一边的桂花树下,则是山歌对唱,一阵阵欢笑声在空中回荡;车站对面,原来的荒地早已不见了,而是建起了酒店、超市、医院、住宅楼。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欢歌笑语的广场,处处绽放着永福人的幸福笑容。铁路牵起城乡,推动了城镇和乡村的协同发展,把周边的村民也领上了致富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永福坐火车,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复兴号”动车,我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世界在变,中国在变,永福在变,我相信,永福乘上伟大复兴的列车,必将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4月11日 总第381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