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叶挺: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

作者:特邀撰稿人 张文友 李 怡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4-08 星期五

    他,是南昌起义的前敌总指挥,以革命武装反击反革命武装,满怀正义意志坚;他,皖南事变惨遭扣押,拒绝威逼利诱,以诗明志不屈服;他,获释出狱,即重新申请入党,誓为人民献一切……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叶挺。

    叶挺(1896年9月10日至1946年4月8日),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省惠阳县(今惠州市惠阳区)客家人。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哀国之难 投笔从戎

叶挺

    叶挺于1896年出生于惠阳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其父叶锡三年轻时漂洋过海,去马来西亚做工谋生,返乡后租佃了地主10余亩地,每年的收成除交纳租税外,自家就所剩无几,生活异常艰难;其母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家庭妇女;三个哥哥均因家贫病逝,两个妹妹也都给别人家当了童养媳……这一切使得叶挺从小就强烈地感受到了阶级压迫、剥削的痛苦,悄悄地在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7岁时,叶挺进入村里的小学读书。学校有一位思想进步的老师名叫陈敬如,他时常给学生讲述祖国饱受列强欺侮的历史,教育和激励大家要发奋读书,长大后救国救民。陈敬如还悉心指导学生们阅读进步书刊,如章太炎的《訄书》、邹容的《革命军》等。出身贫苦的叶挺对陈敬如的谆谆教导铭记于心,思想认识也日渐提高。1911年,叶挺考入惠州府立中等蚕业学校。入学时,正是辛亥革命前夜,革命党人在惠州一带开展宣传活动,号召人们剪辫子,他和志同道合的青年人积极响应号召,果断地剪掉了辫子。不久,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后因受到清政府的镇压而失败。当时,清政府杀气腾腾地在惠州城内到处抓人,叶挺不幸被捕入狱。几天后,叶挺所在学校的校长想办法保释他出狱。

    此后,叶挺开始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当时,恰逢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在惠阳免费招生,他立即报考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叶挺进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后,对军事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勤奋。1914年12月,他小学结业后升入武昌的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继续学习军事知识,并十分注重学习、探求革命真理。其间,进步刊物《新青年》等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

    1916年底,叶挺以优异成绩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学习。在校期间,他目睹了帝国主义和军阀横行霸道、政治黑暗腐败、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状,更加激发他投笔从戎,准备为国效力的决心和斗志。

    叶挺曾给《新青年》编辑部写过一封信,陈述了自己的革命抱负,其中写道:“吾辈青年,坐沉沉黑狱中……哀国之难,积怀满腔,无暇尽白。”他决心“振污世,起衰弱”。这些至真至诚的话语表达出叶挺对旧社会的痛恨与控诉,同时也表明了他要为国为民而斗争的坚定态度。《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加上按语刊登了这封信。

军中名将 威震天下

    1918年,叶挺从保定军校第6期毕业。他原准备去德国留学,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筹足留学经费,不得不放弃留学的愿望,回到家乡。后来,叶挺经同学邓士章介绍,前往福建漳州投奔孙中山,开始了革命生涯。从此,叶挺追随着孙中山脚步,在革命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使觉醒的中国先进分子开始追求马克思列宁主义。叶挺也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更加关注起革命的发展方向与前途,他从《新青年》杂志上阅读马列主义的著作,从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曙光。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他以新的力量和信心。他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1924年,经孙中山同意,叶挺离开祖国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叶挺的思想进步很快,开始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在苏联学习半年后,叶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1925年8月,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的聂荣臻、叶挺等20多人离开莫斯科,于9月上旬返回上海。党中央决定派叶挺与聂荣臻等12人到南方工作,他们随即乘船从上海抵达广州。中共广东区委周恩来、陈延年等领导人决定在广东肇庆筹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并把这一建军任务交给了叶挺,叶挺到达肇庆后,立即投入紧张的筹建工作中。经过叶挺等人的紧张筹备,独立团于1925年11月正式成立,团部设在肇庆市阅江楼。1926年5月1日,独立团由肇庆、新会出发北伐。8月26日,攻打汀泗桥的战斗打响,汀泗桥是通向武汉的第一道门户,南、北、西三面环水,只有一座铁桥可通,素有“天险”之称,北伐军队从正面进攻遇到很大困难,打了一天也没有什么进展,叶挺跑到附近农村向村民询问,得知东面大山上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到敌人侧面的汀泗桥东北的古塘角附近,他率部迅速奔赴此地,向敌人发起猛烈突袭。当敌人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枪声时,大为恐慌,纷纷溃退,天险汀泗桥遂为北伐军攻占。在叶挺领导下,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在历次战斗中都能出色完成任务,起到了先锋和骨干作用,对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人民群众也称誉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为“铁军”。

    1927年8月1日凌晨,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了,叶挺指挥的24师负责解决敌第6军57团和第3军两个团。在敌人驻守顽抗的松柏巷天主堂附近的一间女子学校里,他指挥部队与敌人激烈战斗,最终迫使敌人缴械投降,其余各部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8月1日上午,起义获得成功。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同时,也标志着我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以诗明志 不屈斗争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促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与项英等领导人指挥部队转战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赢得了我党和中外人士的高度赞誉。

    1941年1月,蒋介石以8万人的重兵围攻新四军军部及皖南所属部队9000余人,叶挺到国民党军中谈判时,被无理扣押。蒋介石炮制了“皖南事变”后,竟然颠倒是非,于1月17日悍然宣布新四军为“叛军”,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并扬言将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依法惩处”。叶挺于1941年1月被扣押至1946年3月被释放,在这5年多的时间内,他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囚禁于江西上饶、四川重庆、湖北恩施及广西桂林等地。任凭国民党反动派怎样百般折磨和威逼利诱,叶挺始终像傲雪青松一般傲然挺立,坚贞不屈,英勇斗争。

    在叶挺被囚禁于重庆期间,蒋介石曾向叶挺提出:“只要答应写一个声明,说皖南事变是共产党的责任,就可以委任你为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甚至当司令长官也可以。”叶挺当即表示:“这些事情现在不谈,要首先谈释放新四军的人。”蒋介石说:“你的人都是共产党,不能释放。”叶挺批驳说:“不敢对部下负责的人,怎能做委员长的部下!”蒋介石无言以对,嚷道:“算了!算了!”狼狈而去。

1942年11月21日,叶挺在狱中写的《囚歌》。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供图

    1942年11月21日,叶挺在重庆郊外洪炉厂囚室中,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到(道)

    人的躯体那(哪)能由狗的洞子里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首诗正是叶挺伟大心声的表露,抒发了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忠贞情感,以及对反动派的满腔愤慨和对那些无耻叛徒的极端蔑视。郭沫若在读了叶挺这首《囚歌》后说道:“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重新入党 忠贞不贰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与周恩来、王若飞等从延安赴重庆,与蒋介石就和平问题进行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一再与蒋介石交涉,要求立即释放叶挺及其他被扣押的同志。经过反复的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答应释放叶挺。


1946年3月,叶挺写给中共中央的入党申请书。 中央档案馆藏

    1946年3月4日,被扣押长达5年之久的叶挺终于获释。出狱时,国民党当局给叶挺送来一套军官呢制服,要他穿上离开。叶挺不屑地说:“我不换!我要穿着新四军发给我的军衣回去。”当天下午6时多,在国民参政会秘书长邵力子陪送下,叶挺回到重庆中共代表团住处,受到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陆定一、博古、廖承志等同志的热烈欢迎。他在中共重庆代表团举行的欢迎大会上说:“在这五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想得很多。我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我认清了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人民走向和平、民主、团结……”出狱的第二天,他就致电党中央和毛泽东,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电文写道:

毛泽东同志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

1946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批准叶挺入党的回电。 中央档案馆藏

    党中央对于叶挺的一贯表现十分了解,他对党忠诚,经受了许多考验,特别是他在敌人监狱中坚强不屈,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忠贞不贰,为共产主义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毛泽东亲笔修改润色了中共中央批准叶挺入党的复电,在胡乔木草拟的复电中,起首称叶挺为“叶军长”,毛泽东将其改为“叶挺同志”,后又改为“叶挺将军”,又觉得称同志更为合适,最后改为“亲爱的叶挺同志”,其中心意,溢于言表。电文说:

亲爱的叶挺同志:

    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

中共中央

三月七日

    为了祝贺叶挺的出狱和入党,阳翰笙、郭沫若等在重庆一家饭店设宴,邀请叶挺全家吃饭。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等陪同。当时,大家一再举杯祝贺,他恳切地说,“马列主义给了我理想和信念,党组织不断给我教育和帮助,使我认识到一个真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党走的路,就是我走的路。我个人是渺小的,除了为人民,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还能有什么?我迫切想到延安去,到人民中间去,贡献自己的一切”。

    4月8日,叶挺与王若飞、博古、邓发等同志从重庆乘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遇难,年仅50岁。叶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独立作出了卓越贡献,深受人民的敬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4月8日 总第3815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