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世苟文明,学不可遗女子”

——张謇与南通女子教育

作者:陈春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18 星期五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理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张謇认为“女子无学,则家庭教育不良;家庭教育不良,则社会趋向不正”。因此,他把女子教育引为己任,在全国较早地倡导并兴办女学。他以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为起点,在南通建立起包括师范、高小、初小、幼儿园、女工传习所等涵盖师范教育、普通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女子教育体系,开风气之先并且成就卓著。

女子师范

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第一届本科生毕业照

    1905年,张謇及其三哥张詧筹办通州公立女学校。1906年3月25日,通州公立女学校开学,同年改名为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那时全国范围内女学尚寥若晨星。1907年,清政府颁布《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国女子教育才取得合法地位。

    张謇之所以创办女子师范学校,不仅因为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也与他1903年东渡日本实地考察过女子教育有很大关系。1903年6月3日,他在日记里写道:“西村、小池偕同伯斧往观桃山女子师范学校。校容师范生一百二十人,皆食宿于校……”他观察得很仔细,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桃山女子师范学校的寝室、自修室、食堂、理发室、音乐教室、理化室等内部的布局和陈设,细致到寝具、桌椅的尺寸,食堂提供什么饭菜,理发室里有几面大镜子等,都记录在案。他看到理化室配置有用来教授光学的回光镜、教授生理学的纸质人体骨骼模型和肌肉模型,认为非常先进。他还参观了桃山女子师范附属幼儿园,看老师教儿童折纸、搭积木以及玩搜寻藏物的游戏,赞叹说:“一园之中,儿童八十人,有愉快之容,而无愁苦之色,美哉!”接着,他饶有兴致地观看女生做体操,最后还察看裁缝室,发现日本做针线活儿的工具和我国是一样的,并且有缝纫机一台。他再一次赞叹说:“浣濯皆自为之,亦习庖事,美哉!”经过这次参观,张謇在南通办一所女子学校的想法越发清晰和坚定,并且被他提上日程。

    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用张謇的话说,是“女子教育之不可无师”以及“小学师宜女子”。张謇认为,在幼儿教育及小学基础教育中,女教师具有天然优势,应以女教师为主,因此学校以培养小学、幼儿园师资为目标。

    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仿照日本和欧美学校,开设的课程除了国文、修身、算术、教育、家政等必修科目外,还有英文、生物、历史、地理等选修科目,聘请日本教师教授音乐、体操、图画等课程。师范生学习年限为五年,即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免收学费。当然,张謇学习借鉴西方办学模式,不是全盘吸收或照搬,而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洋为中用,他说:“就是照西人的做法,心中要有个斟酌。”

    张謇经过斟酌,把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的校训定为“服习家政,勤俭温和”。这个校训是张謇女子教育观的集中体现,他强调家政教育,注重女子勤俭、温和的妇德培养,这仍然是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理论依据的。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另一个突出的办学特色,就是注重实践。张謇在学校设置了附属小学,师范生毕业前必须在附属小学进行实地练习,由教育学教师、附小主事、任课教师听课指导,并召开实习评议会。实习完毕后,学校会组织学生至沪、苏、锡、杭等地参观游览,以广见闻。

    1910年,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扩大规模,迁入珠媚园。第二年,张謇挥笔为学校写了校歌,其中唱道:“通州女师范,乃在城之东。名园袭珠媚,讲席开春风。春风骀荡百蛰融,园中卉木新葱茏。女子有学兮欣欣棣通,女子有学兮邦家之隆。”随着来求学之人越来越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在1921年又搬了一次家,迁入城南段家坝。

    1926年4月,张謇在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当时已改称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回顾建校以来的办学历程,他说:“总计二十年来,建筑、经常各费,共银三十五万圆有零。愚兄弟及先嫂邵、先室徐设法输助者居多。”“学校必有基础,庶几可臻永久。鄙人曾为本校计及此,拟竭一人之心力,置备巨额不动产。”1912年,张謇捐通海垦牧公司田10万步,1926年又捐资报领高墩沙滩地1000亩,作为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基产,为学校有稳定的经费提供了重要保障。

女子职教

南通女工传习所学员在刺绣

南通女工传习所外观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来自中国南通的十几件刺绣作品令世界瞩目,因为这些绣品既有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又有西方油画的光影效果,显示了中国刺绣工艺的精妙绝伦、出神入化,深得西方贵族的喜爱。其中一幅仿真绣杰作《耶稣像》尤为美国人所赏识,荣获一等大奖。这幅《耶稣像》是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刺绣大师沈寿亲手绣制,其他绣品也是南通女工传习所出品。

    南通女工传习所是张謇创办的一所培养女子刺绣工艺人才的专门学校,是张謇兴办女子职业教育最有代表性的一所职业学校。他为解决妇女职业问题,先后办起女工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发网训练班等。与普通女子学堂不同的是,这些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即张謇所言,为了“谋吾南通一般妇女之生计”。

    1910年,张謇任南洋劝业会总审查长时,见到时任清宫绣工科总教习的沈寿(原名云芝,字雪君,寿字是慈禧太后所赐)所绣《意大利皇后像》,叹其精绝,该绣品一年后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作为文人的张謇为沈寿的刺绣艺术倾倒,而作为企业家的张謇更是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他立即从刺绣作品中看到商机,认为这是一种很有市场的商品,南通的女子若是掌握了这种技术,无疑可以赖此为生。

    1913年,张謇在珠媚园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内,建造女工传习所,1914年8月落成后,张謇即延请沈寿担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兼教习。在张謇和沈寿主持下,该所制定和完善了一套刺绣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以刺绣为主,同时设有绘画、书法、语文、音乐等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女工传习所的师资阵容十分强大,张謇聘请画家刘子美、范子愚等名家教授国画、水粉、素描等课,刺绣则由沈寿及其姐姐沈立、金静芬、沈粹缜等任教。女工传习所除一年速成班外,还有三种学制:一为普通班,学制两年,主学花卉、翎毛等专业;二为中级班,学制四年,主绣山水、仕女;三为高级班(亦称研究班),专攻油画肖像绣,也就是沈寿所创的仿真绣,由沈寿亲自授课。

    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16年校址迁至南通城南濠阳路一座二层楼四合大院。女工传习所当时解决了许多女性的就业和生计,学生“毕业后应赣闽皖浙苏沪四方之传习,而籍以谋生者,不知凡几”。

    1920年,为加强绣品经营与销售工作,张謇设立南通绣织局,由沈寿兼任局长,绣织局在上海九江路、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等地设立分局和办事处,销售女工传习所的刺绣工艺品与实用绣品。外国的豪商巨富为购得名绣不惜重金,沈寿的《耶稣像》与《女优倍克像》在美国展出时,美商与倍克本人先后愿出高价购买,但这两幅作品因被张謇视为珍品而没有出售。他指派专人将这两幅绣品运送回国,珍藏在南通博物苑(后辗转收藏至南京博物院)。这种注重实践与市场的教育模式是张謇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成功之处。女工传习所创办之初的费用由张謇一人支付,包括新校舍的5000元建筑费和每年4800元的日常经费。

    1921年沈寿英年早逝,年仅47岁。为了抢救沈寿的刺绣技法技艺,由病中的沈寿口述,张謇亲自整理与记录,历时近一年时间完成了《雪宧绣谱》一书,由翰墨林印书局印制,使沈绣(仿真绣)工艺理论传承至今。

    沈绣技艺薪火相传历经百年风雨。1992年,在原濠阳路女工传习所旧址建立沈寿艺术馆,继续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以来,该艺术馆先后承制《奥巴马总统合家欢》《比利时国王夫妇像》《普京总统肖像》《基塔罗维奇总统像》等作品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沈绣再次绽放异彩。

女子小学

    1913年,张謇在他的出生地海门县常乐镇,创办了一所女子初等小学,名为“张徐私立女子小学”(以下简称“张徐女校”),“徐”是指张謇的夫人徐端,她也被称为张徐夫人。1908年,徐端临终前曾拜托张謇:“我死后务必帮助办一所女校。”因此徐端病故后,张謇就按其遗嘱办起张徐女校。此前,张謇已经在常乐办了3所小学,分别是常乐镇国民初等小学、张氏私立初等小学、张徐私立常乐第三初等小学。张徐女校延骋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女教师上课,开设国文、算术、图画、手工、体操等课,学制四年。张徐女校起初学生不多,一年级至四年级合一教室约40人,不久增加到近百人,分两个教室授课。张謇每逢过年回家,总要把在张徐女校任教的老师请至家中做客,询问办学情况,勉励老师专心教好书,还帮助学校解决困难。1922年,张徐女校与张氏私立初等小学合并,校名沿用张徐女校之名,该校成为海门县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全校占地10多亩,有房屋23间,学生来自全县各地,也招收少数外县学生,人数达200名以上。可惜抗战期间学校遭到破坏,被迫停办,后又因战事被拆毁。

张謇在致独子张孝若的信中写道:“吾欲南通女学根本,皆成于吾张氏。”南通市档案馆藏

    张謇曾在多个场合宣传其夫人徐端为办女子教育所作的贡献。比如,1907年,他以徐端的名义起草并发表《代内子作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募捐启》;1910年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迁入珠媚园新校区,张謇发表开学演讲时说,先室徐夫人认为“世苟文明,学不可遗女子”。因此,徐夫人1907年3月在城南别业举办女子大会,邀请南通、海门、如皋等地的贤母、名媛、贞嫠、命妇等七八十人到会,为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募捐。1913年开办张徐女校后,他在学校的礼堂和教室的前面都挂上徐端的照片。他还为该校写了校歌:“海门溯女校,常乐为之始。校以私财成,张徐夫人终命志。夫人亦是女子身,惟明大义能如此。重义轻财,天不限女子。常乐女校自有堂堂史,后生后生可兴起。”此歌曲全校师生都学唱,后定为周会必唱歌曲。1913年,张謇又以徐端的名义创办南通私立第一幼稚园,园址在唐闸。

载于《南通县女师范校十周年概览》上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训 南通市档案馆藏

    张謇让张家的女眷带头出钱出力办女学,既是对教育救国思想的身体力行,也是为了张家留下事业和美名的举措。他在一封写给儿子张孝若的信中表露了这种想法:“吾欲南通女学根本,皆成于吾张氏。”他在信中对儿子说,他的母亲金太夫人之贤惠,在通海地区是有名的,幸好徐夫人能继承这种好品德,她有第一幼稚园、张氏私立初等小学、张徐私立长乐第三初等小学、张徐女校等事业,足以传世;1914年,他的三哥张詧与侄儿仁祖(张詧之子张敬孺)用他三嫂邵夫人的遗资开办常乐张邵高等小学校,同年张詧的姨太太杨氏也捐资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空地建成南通私立第二幼稚园(又名张杨私立第二幼稚园);张家的妇女能“向善而慕德”,他感到很高兴。现在他希望张孝若的母亲(即张謇的继室吴夫人)能举办南通女子师范学校附属的女子育蚕传习所。如果资金不够的话,他来帮助,大约1000元上下,他让张孝若先跟他母亲讲一下这件事。

    如张謇所愿,他给后人留下的事业仍在福泽一方。如果说直到今天,南通的基础教育依然走在全国前列,南通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一定有张謇当年的功劳。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18日 总第3806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